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消费道德教育走进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心愿

   摘 要 一些与当前国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不相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学生生活中显现。深入细致地对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检视,让消费道德教育走进课堂,设置消费道德教育课程的目标,借鉴国外丰富的教学内容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
   关键词 消费道德;消费道德教育;课程设置
  
   消费道德即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形成的以指导人们消费行为、调整人们消费关系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消费道德教育则是指社会为使人们在与消费相关联的活动中遵循消费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进行健康适度的消费,而有组织有计划的对人们施加系统的消费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更为突出而且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消费道德的形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消费道德教育,这是由教育的优势所决定的。因此,在学校开设课程加强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学生消费现状的检视
   为了对学生消费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从两条途径开展研究。其一,以河南省16所学校的500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3份(男生 231份,女生252份),施测率为96.6%。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代学生在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上都有一些偏颇。其二,通过走访、现场采访及文献搜索等多种渠道,获得了更多学生消费的一线材料,对问卷调查所得信息进行了进一步地补充和修正。基于以上情况的把握,结合其他学校的学生消费状况,对当代学生的消费状况有了新的认识与把握。
   1.消费构成特点
   “消费结构可称消费构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及其相互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学生的消费项目主要有: 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调查统计,中小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是由家长来承担的,而学生可以自己支配的钱财主要用于享乐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据有关材料显示69.4%的学生有学习消费如买参考书、练习册等;49.6%的学生有娱乐休闲消费;41.1%有零食消费;15.1%的有服饰消费;14.7%的有吃饭和乘坐交通工具消费;2.7%的学生存钱;O.8%的学生用零用钱捐过款;6.6%的学生有同学聚会消费。这表明学生消费结构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不合理的一面,即享乐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并存。
   2.消费观念特点
   学生想表明自己完全拥有处理自己事情的能力,事事渴望体现独立。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同时面临着三重群体,即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处在复杂的环境之中,有时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消费观念上相失调,那么学生回到家里将面临的是父母的要求,去学校后接受的是老师的一套准则,处在社会中又有着别样的体验。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但总体来说,家庭在消费观念上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和消极并存的,学校则是积极影响占据着主流,而社会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消极大于积极。
   3.消费行为特点
   行为往往受意识的支配,学生消费观念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消费行为中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的并存性。学生有时进行消费是趋于从众心理,这时的消费行为就是感性消费;相反,购买东西时根据实际需要,并且考虑商品的性价比而进行的消费就是理性消费的表现。这表明了学生的理性消费和感性消费并存的特点。
   二、学生消费行为的道德审视
   学生中现存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强调了对个人物欲的追求和满足,使个体背离精神价值和理想,使他们放弃道德追求和共同价值,而关注个人化的消费符号和消费利益,这使得个体自私化、平庸化和物质化,从而使生活中的价值选择非道德化。
   1.导致学生自我中心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些学生由于自制力薄弱致使其及早踏入了社会中追求物欲享乐的大潮中不能自拔,进而导致了自私主义的滋生,导致了自我中心的膨胀。对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必然使个性不再是包含道德追求的人格品质,而是一种被异化的独特性。这并不是说个人没有道德,而是指个人不再具有道德关切,道德变成了遵从规范和习俗,因此道德成为自我表现的包装方式。
   2.消解学生社会责任
   消费社会向人们提出了另外一种社会责任,即消费责任。但是有的学生却忘却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全然不顾除了自身利益之外的其它社会利益,只是沉浸于及时满足所带来的幸福错觉之中。学生的不良消费观念和行为破坏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道德责任,一方面它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相互孤立,另一方面通过消费欲望的渗入、引诱和满足来实现社会控制,放弃了对学生的道德诉求和控制。
   三、让消费道德教育走进学校课堂的建议
   鉴于学生消费的严峻现状,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习惯,形成学生正确的消费理念。
   1.学校消费道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
   新课程改革倡导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校消费道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三个维度,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社会各方力量应协调起来建立正规的学校消费道德教育完整体系,设置消费道德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一些日常生活中基本的消费常识和技能,以此帮助学生一定程度的社会化。过程与方法目标设置上,学校消费道德教育课程中教师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并巩固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享受学习过程、重视学习过程,学习也因此变成了一种“自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必定潜移默化地改善着,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念也会自然而然充盈着学生的思想。
   2.学校消费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选择
   (1)我国目前学校消费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指出初中阶段“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阶段“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的选修课程。”“学校在积极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国一些学校积极响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示,如开设劳动课,老师教学生做饭炒菜以及一些针线活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生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如货币的演化过程、市场中的经济法及诚信原则等;一些财经专业因涉及专门的理财知识所以开设有消费经济学课程,并且有些社会学科如教育学等,专门开设德育原理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培训等,学校消费道德教育内容涉及日用百货、商品房、汽车、电脑等消费领域。但是正规的学校消费教育内容在我国还显得很不统一,各地情况大不相同。如珠海市早在1992年9月就在金海岸中学进行消费教育的试点,并争取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调查;将假冒伪劣商品搬进课堂进行实物教育,这样的消费教育生动形象,深受学生欢迎。
   (2)国际上选取的六个领域的课程内容。2000年,北欧部长理事会从六个方面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消费教育的具体内容,成为了学校开展消费教育、设置消费教育课程的一个核心纲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是:一是个人理财。具体目标为认识到个人理财的重要性;能够制定预算并记账;能够为自身财务状况负责并参与家庭收支计划的制定;对于家庭的各项支出树立一种经济及环境友好的意识;熟悉商品价格并对价格及质量做出评估。二是消费者权利与义务。具体目标是学生应该了解有关消费者权利、义务的相关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了解到越来越多不受限制的自由贸易如何侵犯消费者的权利;熟悉签订协议、合同的基本条例;了解作为他人担保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了解产品商标的有关规则。三是商业广告的影响。具体目标包括熟悉社会大众媒体的角色;学习辨别广告,理解真实信息与广告之间的差距;熟悉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能够分析解释并批判性的审视商业广告形象、信息及其语言;从商业及社会的角度理解广告的重要性;明智、合理地使用商业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理解媒体如何构建产品的符号意义,尤其是性别角色及外在形象。四是消费、环境与道德。具体目标有注意到工业、农业、交通及家庭对于环境造成的威胁;熟悉环境友好型产品,并理解其名称的含义,培养环境友好型的消费行为;清楚地认识到怎样做才能减少资源的浪费;了解各种生态标志的含义,并学会使用;能够对家庭垃圾进行分类;思考资源使用及分类情况。五是食物。具体目标是理解饮食习惯对于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性:综合考虑健康、环境等因素,选择一种均衡营养的饮食习惯;对自身及他人的饮食习惯及风格养成一种积极的态度;了解食物的使用及储存卫生知识;学会使用食谱并能按照说明操作;认识到食物消费对于环境的影响。六是安全。具体目标包括理解与产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及标签符号;懂得如何安全地使用一些具有危险性的用具,如家用杀虫剂、易燃物质等;懂得如何预防在学校、家庭以及附近地区游玩时发生意外事件;熟悉家庭及学校的安全设施及其方位;掌握最普通的急救方法,并了解其对于保证安全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我国的学校课程中虽然包含了有关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但仅仅是作为原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没有在学校消费道德教育的整体框架下系统开展。相反,国外在消费道德教育课程方面起步较早,在课程内容上比我国更加翔实,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3.学校消费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学校消费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其消费技能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的理解,如果只是听课、阅读或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则无法成为明智的消费者。为培养学生成为明智的消费者,课堂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1)道德两难故事法。教育家科尔伯格等强调,包括冲突的情景和交往有助于学生的道德发展,他们极力提倡应对类似于“朋友考试作弊该不该揭发”的道德两难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讨论。[8]学生基于不同理由的不同判断和思维方式,都将受到重视和鼓励,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在消费道德教育课堂教学中,道德两难故事法是很可取的。如“朋友浪费粮食该不该指出?”等,创设更多的两难情景,学生通过对它们的思考可以使得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理智的判断。
   (2)话题扩展法。话题扩展也称为话题网络,教师可以从一件商品引发多个层面的消费道德话题,学生在购买或消费任何一件商品的时候也能用这个框架来自觉分析其所应承担的责任。例如,在购买一块巧克力或一个冰淇淋这样简单的商品时,除了“需要和想要”这一方面,学生还可以考虑健康、环境、安全、经济、法律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作为一名消费者,学生首先将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考虑,然后随之也能顾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也可以成为开展消费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包含消费问题的现实场景,以待学生来解决。首先,教师需向参与角色扮演的每个学生描述相关情形及所要扮演的不同角色;然后,参演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即兴发挥。与此同时,其余学生作为观众就担任了评论员的工作,记录下扮演者们做出的各种反应,在表演结束后和参演的同学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艳梅.城市青少年消费道德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2]王文哲,路念名.呼唤消费经济[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7l.
   [3]赵希娟.对中学生进行可持续消费教育的初步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5]应晓琼.欧洲学校消费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
   [7]肖卓.我国消费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6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