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艺术中的道悟禅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中国艺术在“道”与“艺”之间找到了它的精神支点,进而把人与自然、道德与艺术、社会与人生和谐地统一起来。中国艺术的精神核心是“为人生而艺术”,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神结晶,也是中西方艺术精神的最大异质。中国艺术的精神境界常常不期而然地与庄学、玄学、禅学思想相契合。
  关键词:艺术精神 道悟 禅韵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支柱,是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个体精神的持存。它常常是和哲学紧密联系的,可以说哲学是艺术的精神之源。无论是孔子提倡的仁与美的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他们最终都指向了“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境界。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脉系。正是在庄学思想和魏晋玄学的催动下,中国古代绘画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建构了中国传统审美体系。
  中国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实用文化。其中思想文化主要包括儒、道、释三家,也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以禅学为代表的佛家;艺术文化主要表现在音乐、美术等方面;而实用文化则表现在衣、食、民俗等方面。思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道家强调的是道悟之境,佛家强调的是禅韵之境。艺术是写意达情的情感符号,也是传达生命意义与时代精神的本体活动。那些超越现实世界和精神束缚的理想,以及追求物质生活之外的空灵和自由的境界,乃至不断获得思想满足的主观愿望也只有在艺术中能够找到归宿。在漫长的中国社会进程中,被理学思想长期束缚的人们既不能冲破封建社会的某些秩序,同时又存在强烈的心灵自由与思想解放的主观愿望。中国艺术从精神深处不期而然地靠向了庄子学说,正是因为庄子所论及的“道”近乎是一个完美艺术家的修养和艺术境界。可以说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自觉发展正是受庄子学说启发所致,而山水成为绘画题材更是由庄学所启发出来的。进一步挖掘庄子艺术精神就不难发现,要达到“静”“虚”“明”,就必须达到“心斋”“坐忘”,这是通向中国艺术精神的正流。“心斋”是用以消解与生俱来的欲望,并使之脱离对心的奴役,进而把“心”解放出来;“坐忘”是知之而忘知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对已知世界一般性、概念性的排遣,用纯知觉去观照世界。“忘知”的过程正是艺术家与世界感官接触的过程。中国艺术精神由思到画的境界,以及历史上的大艺术家们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常常不期而然地与庄学、玄学、禅学相契合。
  中国艺术文化主要表现在诗歌、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中,它们构成了中国艺术的核心。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标准。“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道出了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要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指明了诗歌中的知性特质和社会功能。禅宗思想的“闲”“达”“静”“远”与诗歌和绘画的精神是相互关照的。寒山诗中有:“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就是以诗达禅,以禅寓诗的佳作。中国画具有“书画同宗”“诗画同源”的特点,诗歌是无形的画面,绘画是视觉的诗句。王维描绘的自然景物往往带着一种哲思和禅意,例如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透露着清雅、静谧、旷渺、空灵、圆融的诗画韵味。中国画以其气韵生动、笔意纵横、道悟禅韵、幽远空灵享誉世界。与中国的文学一样,中国绘画也是到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才获得了艺术精神的自觉。“禅”对画的影响,皆是来自庄学和玄学的影响。这正是魏晋玄学兴起的时间,也是中国艺术由思的世界进入画的世界的重要阶段。魏晋玄学中的竹林名士其思想上显然是以庄学为基点的,以其思辨的“性情玄学”成为中国有力的精神助推。它对中国画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山水画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人物画的兴起上。其中人物画的自觉发展,显然受到庄学的启发;而山水成为绘画的题材,以绘画的形式将名山大川和自然加以美化和艺术化,更是由庄学所启发出来的。由庄学、玄学所确立下来的中国人物绘画的艺术精神,也通过“传神写照”“气韵生动”达到了人物内在精神的完美升华。另外,道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山水画这里得到了深刻发展,使山水画成为中国人文精神与自然观照的绝美体现。从对自然界的客观摹写到主观舒扬,从压抑的气氛到神境气韵的情态转化,都反映出中国文人还纯归真的境界。古代文人在山水画中实现了避世归隐的精神诉求。联系当下,面对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压力产生强烈回避感的中国文人,中国山水画也日益成为其精神家园的情感立石。
  “道悟禅韵”是艺术精神的落实,也是儒家、道家、禅宗思想在艺术上的结合点。和谐、道悟、禅韵成为中国画的精神追求。“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人消除对立,达到心物合一,知行合一;“道悟”强调的是一种化境、一种生命的空灵之道。它是以生命善与美的升华,在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之间把握“虚实”,在时间与空间中体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而达到一种“妙悟通灵”的情感境界;“禅韵”强调的是“圆融”之境,强调生命和万物的圆融统一。将生命的体验融会于日常生活当中,传递本心的内在精神。艺术价值在于传达心灵的境界和个体乃至群体的精神追求,反映生命的时代特质和昭示未来的可能性。20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也异常激烈,但中国文化并没有终结,只是在修复、吸收、发展的过程中日臻完善。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化发展,是中国文化时代性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重塑,也意味着基于时代交点,用开放性和包容性使中国艺术自身的话语权获得重建。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金自由探索项目,课题名称:《中国艺术精神与中国艺术当代性研究》,课题编号:HEUCF111901)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2]王岳川.西方艺术精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斐.心哉美矣[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鞠向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1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