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高校音乐专业中,声乐是比较普遍的学科。针对声乐专业技巧课教学,声乐技巧课研究大体上可分为:第一,歌唱呼吸的研究;第二,歌唱发声方法的研究;第三,歌唱时吐字咬字的研究;第四,作品的分析及处理;第五,作品的表现。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作为普通高校开设声乐基训课的参考依据。
  目前,高校声乐教育的局限体现在仅有歌唱技巧,而其他方面的音乐素养欠缺,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有些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模式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演唱水平等方面区别不大,因此,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任务。而如何使声乐演唱艺术具有多样性?如何让培养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与新时代文化市场相适应?首先,“高校声乐基训课程教学体系”这一课题的研究,填补了声乐教学单纯是技巧教学而非声乐演唱艺术研究的空白;其次,这一课程体系的研究是结合新时代的特点,结合新的文娱文化对声乐艺术欣赏的新需要,结合新文化市场的新需求,以新的角度来加快高校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最后,这一课程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在全国全面推广和实施,为快速提高全国乃至地方声乐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高校声乐基训课是辅助声乐技巧课的一门独立课程,此课程的开设是针对所有学习声乐的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素质训练,是集声乐、舞台表演、舞蹈、戏剧、节奏、乐感于一体的一门综合训练课。这门课程要求每天训练一个小时,分年级集体进行训练;每个年级所进行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呈螺旋式上升,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内容包括歌唱发声的基础训练、歌唱技能训练、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及组合、舞台表演的基本功、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合唱表演、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唱及表演形式、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等综合训练,目的在于全面快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个学习声乐的学生在大学几年时间里接触的声乐作品和风格都有局限,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中还缺少时间和机会去接触其他专业和风格的声乐作品,即民族、美声、通俗只训练本专业的作品。因此,利用声乐基训这一单独的课程去补充这一缺失,可以使每个学生能接触、训练并演唱多部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多样性演唱技巧,以及对作品理解、舞台表现等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声乐学习系统认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在框架设计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一年级新生的拓展和基础训练。在辅助传统专业教学技巧练习的基础上,增加包括歌唱的站姿、舞蹈的手位组合、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哼鸣、吹嘴练习、歌唱的眼神、歌唱的手位、歌唱的心理状态及喉头稳定、歌唱中的声门闭合等其他表演、表现技能。这一阶段的训练,旨在强化新生对声乐基本技巧练习的素质水平,引导新生建立新的专业知识体系框架,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声乐学习应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打破学生对声乐教育是歌唱技巧训练的传统观念,通过加入舞蹈手位、歌唱表情、表演心理等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逐步建立对声乐教学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开阔他们对声乐舞台表演的视野,使学生对新的教学体系产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心理,以及对作品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的挖掘,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阐述其作业作品,提出分析并进行讨论。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建立认识,开拓思路、开阔视野,建立传统教学技巧训练和舞台表现的联系,使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学什么,怎么学,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敦促其下一步的学习。
  第二部分,二年级要在一年级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内容增加有歌唱中的哈欠、叹气及共鸣训练,吐字咬字的十三辙韵等歌唱的技巧训练,歌唱时的心理素质和面部表情的结合,以及肢体语言和作品的结合、作品的表现等。这一部分的教学旨在加深学生对社会文化市场声乐表演要求的认识,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作品剖析、理解分析,能初步理解和训练舞台表演基本形式,如走位、表情、手势和简单舞蹈配合等,锻炼舞台表演的多形式表现力,增强学生对舞台的表现力形式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学会与社会接轨的学习。通过增加作品难度的训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舞台的无化妆小品训练和学生自选作品的演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使学生不怯场、敢表现,建立舞台表演的自信心。
  第三部分,三年级的训练内容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增加难度和丰富内容。加强二年级阶段学习的标准要求和细节要求,包括舞蹈中的手、眼、身、法、步在歌唱中的运用等,音域拓展的训练,加入舞蹈后歌唱气息的要求;歌唱艺术的舞台表演训练及细化对乐感、节奏感、旋律感、律动感、音韵感和语气感的强化训练,中高难度作品的演绎等。这一阶段通过进一步增加训练的形式和作品的难度,可以加入经典歌剧的小章节、音乐剧章节的训练,可以按兴趣提交作品,由老师甄别后以小组形式演练,定期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公开交流表演,通过加大学生演唱作品的难度,使学生熟练各种歌唱技巧,并进一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增加了表现形式,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通过舞台表现和课堂教学分步走的形式,加强学生对舞台表演的表现力认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要求的习惯性和持续性,使学生思考着学、创新着学成为其学习的思维定势。
  第四部分,在作品训练上,声乐基础训练教学的特色是尝试不同风格的作品演绎,包括民族歌曲、美声歌曲、戏曲,以及外国流行、经典作品,从而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演唱技巧等专业素质迅速提高。本阶段加强学生对美声、民族、通俗交叉唱法作品的训练和理解,锻炼学生对民族、通俗等有别于传统教学体系中分类方法的作品把握和尝试,满足学生在新文化市场对表演艺术新形式的猎奇以及对加深其创新观感体验有更明确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和创新思维的意识。
  声乐基础训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声、字、味、形、情、神六大演唱基本功。这里,笔者重点说形体表演和情态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声乐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形是可观、可见的表演实体,因此,我们不能只唱不演或重唱轻形。“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是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的记载。经过漫长历史进程的演变,中国的形体表演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东方美及中国式的形态神韵的肢体表演,成为了一门高雅精深的学科。形在歌唱中是辅助红花的绿叶,形体表演作为六大要素之一,必须足够重视和认真学习。从新的文化市场的要求看也是如此,所以,在各阶段的训练中,教师应保持形体训练,声音、表演、形态结合训练的持续性和渐进性,巩固提高且不能间断。
  我国戏曲的唱、念、做、打、舞和手、眼、身、法、步本身就是唱与形的高度综合与概括。歌唱演员虽然不用像戏曲演员和舞蹈演员那样把“舞”练得很精湛,但其形体动作和肢体表情是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除本身基本素质的训练外,还要学习古典舞、民间舞、民族舞、现代舞和戏曲表演等,多积累、体验感受其姿态神韵的规律,才能在表演中展现出中国式的东方美体态与和谐的美感。因此,教授学生不拘泥于形式,多方面提高舞台表现力,提高其在文化市场的竞争力,为他们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唱情是以情领歌、以歌传情。情是由外界事物或状态引起的喜、怒、哀、乐、悲、欢、爱、憎等各种心理感受、心理状态、心理感应。唱情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歌唱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的美学传统。“歌欢则声与乐谐,歌戚则音与泣共”,情与歌是相谐而存,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唱情是贯穿于声乐作品始终的统帅和灵魂,凡作为歌者,只有在声、字、味、形、神各种技法中投入真实情感,才能与观众做到真正的交流和沟通,使声音和歌唱变得更动听、更感人。

  同样,在作品的演绎中,神态表情也是无处不在的,这也是重点训练的内容之一。演唱者自走出舞台,包括走步、站定、亮相、和观众的交流、敬礼、谢幕,直至走回后台,观众都会通过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的神情、举止对演员进行审视,台风是谦和大度、亲切热情,还是诚惶诚恐、自命不凡、漫不经心等,都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演情绪。
  总之,训练学生的目的是通过动听的歌声、精美的唱腔、醉人的韵味、赏心悦目的形体表演和沟通心灵信息的神――声、字、味、情、形等充分而完美的表演,把表演者的全部信息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对智慧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是表演者的目标,也是新文化市场的要求。
  除此之外,声乐基础训练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备综合素质,既要有歌唱能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演唱经验,同时,又要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因此,声乐教师的思路和视野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有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探索和吸收新的教学模式,第一时间把各种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开阔眼界,并能通过这种学习建立对自身在现阶段文化市场的定位,从而了解市场需要,打好综合艺术素养的基础。只有培养了自身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才能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学习、有目标地学,要以自身兴趣和特点为基础,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改革拓宽了声乐教学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以新的视角创新了研究内容,使声乐教学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改革是目前我国很多大、中专院校所缺少的一门课程体系,然而它对学生的受益程度却是最快的,对学生的专业进步也最明显。把传统的几个独立课程体系融为一体,作为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这是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改革这一课程体系的特色与创新。
  一个好的歌者,仅有一副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歌者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地驾驭作品。良好的气息支持、圆润的音色、歌唱的表现力并不是通过几次训练就能见效,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规范教学及个人刻苦努力才能实现。通过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可以弥补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学中的某些缺失,使学生学习更有目标性。只有学生的学习有了指导,有了交流的氛围和条件,他们汲取专业知识和锻炼综合能力才算是有了有力的保证。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同期就能感受到社会对自身专业的要求,不与社会要求脱节,提高其自身艺术素养和修为的同时,树立学无止境、创新开拓的学习理念,使他们成为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生存、发展、成功的专业型人才,是专业艺术教育者的责任。
  总之,本着“以唱代功,唱演结合,全面发展,提高水平”的教学理念,全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是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改革研究的目标和主旨。通过声乐基础训练教学,让高校声乐教育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向和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缺失,使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真正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能用、好用的专业人才,所有的教育者会为之奋斗。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黄河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1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