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失误,演绎数学课堂别样的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云燕

  课堂教学中难免有失误,面对失误如何处理,是回避还是直面?其实“失误”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巧用失误,反其道而行之会收获意外的惊喜,让我们看到课堂生成的精彩。细细品味前不久听到的两节数学展示课,期间出现的失误片断,让听课教师经历了紧张、疑惑、赞叹,不得不佩服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静静思考,精彩的背后存在着一些必然。那么怎样把失误的资源变成思维的亮点?让我们一起循着失误片断进行解读。
  片断1:“一分钟能干什么”――奇中显胜
  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师:为了奖励大家的表现,现在给大家放一段动画片《猫和老鼠》。
  课件切换,可是电脑好像出了问题,链接不上,老师在电脑上到处按,但还是没连上。
  (学生开始急躁起来,发出了嗡嗡声,听课教师也开始窃窃私语。正在大家焦急等待的时候,动画片放出来了。)
  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快乐地看着动画片,生动的情节让大家忍俊不禁。正看得开心,停了,时间到。哎……一阵唏嘘声。
  师:刚才我们等待的时间和看动画片的时间正好各是一分钟,你们对这两个一分钟有什么感受?
  生1:老师,两个时间段真的都是1分钟吗?
  生2:等待的1分钟太长了,可看动画片的1分钟又太短了。
  师:它们确实都是1分钟,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感觉呢?
  生:因为等的时候我们很着急,就觉得很长,但动画片是大家最喜欢的,所以就觉得很短。
  师:是呀,虽然都是1分钟,但因为在这两个1分钟里大家的心情不同,所以感觉长短也不同。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生:我等车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真慢,看漫画书的时候觉得时间却过得很快。
  生:上有趣的课时间过得很快。
  师:那这节课你感觉是过得快还是慢呢?
  生:过得快,因为很有意思。
  这是一个预设中的失误,听课教师开始还真没想到。1分钟长短的体验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教师出人意料地设计了一个课堂中经常会出现的电脑故障,以平时禁忌的失误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焦急的等待中感悟1分钟的长短。同时通过两个对比显著的情境,再次感受不同心情状态下对1分钟的感受,化难点为亮点。
  片断2:“点阵中的规律”――险中出彩
  学生运用找到的规律开始计算点阵中点的个数。
  师:第6个点阵(图1)如果拐弯分一共有几个点?怎么列式?
  生:1+3+5+7+9+11
  课件显示:1+3+5+7+9+11+13
  师一怔,接着问:我错,还是你错?
  生:你错。
  师:肯定?
  生(声音更响):肯定。
  师:那我错在哪呢?
  生1:您数数看那外条(图2),一共有11个点,就加到11,而不是13。
  师:是数外圈的点吗?哦,确实是11个点。
  生2:你数有几个拐弯,就有几个连续的单数。
  师数:1、2、3、4、5、6
  师:看来真的是老师错了。错了怎么办?
  生:知错就改。
  (下面的听课教师笑声不断。)
  师:那我就把它改过来。(把算式改对)
  师:这样的算式会写吗?
  生:会写,可以看外圈,还可以数几个拐弯。
  师:看来大家都很拿手了。那你们看老师做错了是不是很开心?
  生:是,不是……
  (台上台下都笑得很开心。)
  师:老师也有出错的时候,谢谢你们的批评指正,我知道错在哪了。
  看得出,这是一个预设外的失误,当出现问题时,教师没乱了方寸,也没简单地进行改正,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有效的资源加以利用。片刻思索后,由学生来分析错在哪、为什么错,使学生在为教师改错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初看上述两个案例中的失误,似乎偶然,再看并非如此简单,细看充满智慧。要想在充满灵动的课堂中不拘泥于教案中预设的程序,激发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对教材、学生、课堂三者进行有效结合。
  一、 读懂教材,以失误为情境
  教材是执行课改思想和精神、融编者智慧而设计的一个载体。从某种角度上说,教材更是一个方向,一个学习方案,一种思维的方法。读懂教材,不仅要读懂“教什么”,更要读懂编排的意图,读透教材的旁注、留白。
  片断3:“一分钟能干什么”
  在学生掌握了分与秒的关系后,教师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在数数、读口诀、写字、背古诗、读课文等活动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学生准备好后,教师计算一分钟,让学生看看自己做了多少事情,感知自己在一分内能干多少事情。一般教师在学生体验一分钟能做些什么事后就差不多完成任务了。
  分析上述案例不难发现,虽然学生在先前的活动中,充分体验了1分钟能做的事情,却不晓得1分钟到底应该有多长。学生的1分钟还在老师的设计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1分钟,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比片断1,其缺少了一种来自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怎样“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体会1分的意义,感受1分的长短”不是简单的几个活动就行了,需要教师在读教材中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进而让情境为目标服务。
  再看片断2,虽然这是一个预设外的插曲,但如何处理?显然要快速地判断它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抓住失误中可利用的资源。由于教师有了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底气,紧紧围绕“数形结合,发现点阵中的规律”这一目标,当问题来临时,马上把关注点引到“数形之间的关系”上来,把课堂驾驭得游刃有余。只有读出了教材的厚度,才有课堂中面对预设内与预设外失误的从容,才能有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二、 读懂学生,借失误为阶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思想。读懂了学生的需求,才能造就学生喜欢的课堂,让学生乐学、善学。这样,当失误发生时,学生就会像对待朋友一样,敢言会言,教师也才会更心平气和地对待问题,把失误化为学生前进的阶梯。
  首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交流,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不是所有的课堂学生都敢于指错的。
  片断4:
  一位教师在执教“分数的再认识”时,整堂课深入浅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课接近尾声的练习中,教师课件上出现了一道看图列式的失误,学生练习纸上是,而课件上图是,答案却是。教师没察觉,这个失误一直延续到下课,成为整节课的遗憾。课后问学生为什么不说,一位学生说,我轻轻地说了老师没听到,另一位学生说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怕说了老师会生气。
  学生不敢说,不敢大声地说,恰恰说明了教师平时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缺失,而更多的是以教师的观点为准,师生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从而当学生看到教师的失误时,变得平静、犹豫,而非有错就改的干脆与果断。
  让我们再次回头欣赏片断2中学生的几次回答。“你错”没有一点犹豫,既说明了学生对自己结论的自信,也表现了师生间一种极其平等的朋友关系。“知错就改”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作为教师也不例外。“是,不是……”一种与教师较真后的快乐。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尊重,也同样回报教师以最童真的课堂,真正成了课堂中的主人。
  其次要读懂学生的想法,教师要善于弯下腰倾听学生的声音,觉察其真实的内心世界。执教教师在课前学生分析中提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当努力读懂当下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实际做出适当的教学节奏调整、生成资源整合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应对。”当课堂中出现失误的时候,教师开始放慢节奏,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也许他们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老师怎么会错呢?”“老师错在哪儿呢?”“怎么记住方法就不会错了呢?”……如果教师就此轻易地一改而过,也许学生的这些想法会一直伴随他们到下课,以至无心后面的学习。教师正因为读懂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才给了他们一个解心中之疑的机会,更为他们的深入学习搭建了阶梯,可谓一箭双雕。
  三、 智慧理答,化失误为精彩
  不可预设的课堂失误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而这种应变表现在教师的智慧理答上。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手段。面对课堂突如其来的失误,有时慢节奏的理答可以给师生一个缓冲的时间。有时故作不知,理而不答,反而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使思维方向明朗,思维效度提高。
  片断2中当教师发现课件的答案出现错误时,选择了等待,来延缓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思考速度。先抛出问题“你错,还是我错”,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多个问题,学生要思考这道题的正误,还要有“不唯师”的勇气。当学生肯定是老师错时,教师又故作不解“那我错在哪了?”潜台词是“我错,你们得有理由来说服我呀!”学生真的开始一本正经地教起来,老师也挺虚心的。“看来真的是老师错了。错了怎么办?”学生更加兴奋。“看来大家都很拿手了。那你们看老师做错了是不是很开心?”教师貌似自问自答,其实说出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把老师都比下去了多爽。整个对话过程风趣幽默,把原本无意的一个失误,通过教师巧妙的理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使课堂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的确,智慧理答可以让失误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建立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妥当的理答会错失良机,给课堂留下遗憾。
  片断5:
  一位老师在上“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课的设计参考了许多成功的教例,并根据学生实际做了调整,配上课件,牢牢地吸引了学生。可上到一半时,电脑没电了,教师开始乱了方寸,急急忙忙请人拿插座,学生也茫然地等待,或自己看书。
  其实,在这几分钟里,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巧妙的理答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小棒接着研究,而由于教师的应对失常,导致时间的流失,思维的断续。
  总之,课堂教学难免有失误,只要教师有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底气,加上课堂中智慧的理答能力,定会化失误为精彩,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2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