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活动生成――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注重儿童对知识的发现过程,要在儿童做数学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求知方法、学会思考问题、懂得交流经验、获得情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有效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创设情境,以趣引疑,以疑促思,使学习成为学生的愉悦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变成数学信息提供给学生,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如:教学一年级“位置”单元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用品的摆放、学生的座位排列、教室的布局等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感知“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将抽象的位置关系直观化、形象化。尤其是对于“左右”相对性的理解学生有一定困难,我便充分利用体育课,让学生通过队列判断“××的左边是谁?××的右边是谁?”充分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出示200米、400米短跑起跑课件,提出:为什么运动员们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这时,学生会陷入矛盾中,有种种大胆的猜测,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课堂教学中我们便可以将学生带入有疑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实验验证直角三角形面积是所在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设疑:“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不是它所在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但都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于是纷纷探究验证,使学生具体感知了转化思想在探究新知中的作用。
  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乌鸦喝水”的传统故事,在学生不经意间提出:乌鸦放进小石子就喝到水的奥秘在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接下来的实验中,通过实验体验奥秘的存在,从而加深对体积含义的理解。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他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非常好奇,有的认为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认为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将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便会得出:2米=2.0米=2.00米,2元=2.0元=2.00元,这样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学生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提供素材,动手操作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局限于让学生去背,去套用现成的公式,而是促使他们去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甚至提出与前人想左的意见和建议。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体会知识发生、发展的曲折历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为了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让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说一说面积和周长各指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分别量一量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实践,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就会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
  再如:教学长方体体积时,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搬出喜欢的几个长方体形状,并记录下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部分器官,尽可能地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看一看、数一数,并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讨论、交流“有何重大发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练习开放,能力创新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个性的激励创新空间。
  设计练习时,应以基本题目为框架,提供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应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如: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先补充完整再列式解答“小明今年12岁,( ),妈妈和小明今年共多少岁?比一比,哪一组补充的条件又快又有价值。”几乎每一组学生都补充了两种答案以上,这样既沟通了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又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应是生活化的,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因素,真正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例如:“比例的应用”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昨天,我校李老师买来126米塑料绳,每9米可做5根跳绳,照这样计算,李老师可以做多少根跳绳?
  教学“圆的面积”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春天到了,草地上长满了草,一只小山羊被主人用6米长的绳子拴在木桩上,请问:小山羊能吃完所有的草吗?为什么?它最多能吃到多大范围的草?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迫在眉睫。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应伴随新课改的深化,更新教育观念,转化教学行为,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4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