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扬庆红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阐述科学知识,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1 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撅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根据小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教学时。让学生观看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视频。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
2 还原“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大多数来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馓学。如,教学“加减混计算题”时,可从“公共汽车上的上下车”这个问题引入,这样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模拟“生活经历”。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有些问题不能真切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教师可通过创造性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相遇问题”让两位学生模拟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中途相遇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数量关系的结构特征。
二、实现数学生活化再扩展
1 返璞归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学生生活实际。并成为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调整、重组部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掌握数学。
2 拓展延伸。教育时空体现广泛性。
数学课堂学习不再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唯一场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如课前要求学生去自学、找相关资料、收集数据等,扩大数学素材的信息量。课后要回故应用,找到与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不在限制在一节课内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应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验、辩论反思、提升发展的场所。
3 积极开展生活味的数学游戏。
小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1 思维训练“生活化”。
打开数学课本,提供的教学内容是抽象化、概括化、一般化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际,通过思维训练“生活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2 应用问题“生活化”。
教师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应用问题尽可能地变成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去理解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有关的应用问题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紧紧地被问题所吸引,自觉、全身心地投入问题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在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数学知识的构建。
3 日常生活“数学化”。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综上,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如何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亲切、自然、具体、乐趣,这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所探讨的永恒话题。
责任编辑 张晓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5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