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举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秀萍

  摘 要 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针对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难题,关键还是要着手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习惯的培养,改进教学方式;重视语文教学实践;加强针对点训练。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有力的措施。
  关键词 阅读 兴趣培养 实践
  
  现阶段的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偏低,特别是县城中学的总体语文素养与大城市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无法匹敌。以福州市市区(不含八县)为例,2009年高考语文平均成绩为98.72分,八县语文成绩平均分仅达到89.46分,差异较为明显。语文能力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语文包罗万象,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语文,一则广告,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一篇优美的文章,无一不是语文在生活中的渗透。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与之相反成长的环境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亦有反作用。学生能从成长的环境中学到语文,正是这样造成了农村中学生与大城市的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差异。首先,与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相比较,农村中学学生接触面较为狭窄,且大多数为寄宿生,与外交界的联系不是那么密切,造成了情感态度评价能力的低下。其次,无法掌握最新的复习资料。近几年来,教育在不断地变革发展中。农村地区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资料的掌握情况,较为稀缺。在大城市中,各种各样的书籍琳琅满目,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最新的信息,走在改革的前沿。而农村中学的学生,小书屋寥寥无几,最新的书讯无法知悉,甚至在手上还是使用前几年的辅导材料,根本赶不上外界的变化。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与城市中学语文教学相比较,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把握有限的课堂,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了所有问题的焦点。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 建立融洽的学习气氛
  在农村家长及学生的眼中,教师是神圣而具有绝对权威的,与城市相比,淳朴、单纯是其本性。农村中学的学生对教师,采取的是一种仰望的姿态。部分的教师过于严厉,让学生感到了畏惧,使得学生在紧张、焦虑中度过每节课。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育也是教育,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语文教育必须服从这一目标,即在教育的大背景下,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所谓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体现了人对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人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所谓的人文性,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怀。语文的课堂,农村中学生的语文课堂制造的是进展、焦虑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氛围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无法宣泄自身的情感。语文这门学科特有的人文情怀无法让学生得到体验,这样只能让语文陷入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死胡同。
  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学会与学生交流。语文教学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教学相长”的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得到共享、共识、共进。比如说,上海建平中学的高级教师盛新老师事后回忆《再别康桥》这堂课时,他认为成功之处在于和学生一起上网浏览解读徐志摩,结果两堂阅读课,同学们边读边议,课后不少同学交出了研究性作业。他课后反思中总结:在新的学习课题与新的学习平台上,教师必须及时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自己的教学对象结成新的学习伙伴,这样才能与生共进,与时俱进。
   在农村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交流的平台。也唯有如此,学生的情感态度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释放出来,达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目的。
  二、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学生的兴趣,他认为人有多方面的兴趣,而教育就应该以兴趣为基本的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当作自己的教学任务。如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教育学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学习兴趣,认为这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之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语文的学习性却是对学生对语文产生的一种力求认知的倾向,它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排除其他干扰,直接指向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能保持与发展。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联系语文教学实际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又应该怎么做?
  (一)慎重选择语文阅读材料。
   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该在选着阅读材料方面有所慎重,所选的阅读材料不能太难。文章太难,生字词便增加了,学生就要不停地去翻阅各种各样的词典,去弄清楚词语的意思,从而搞懂整篇文章。反复地折腾,枯燥的查阅词典,必然会失去对阅读的兴趣,也失去对学好语文的信心。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狭隘,本来在进行阅读理解过程中就感到颇为费劲。因此,在文章的挑选方面,应该挑选难度适中的文章。尽量避免挑选时代背景浓厚而生词较多的文章。
   作为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挑选的文章应该内容应该丰富多彩,题材广泛,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这样才能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教师用身教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一言一行,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手势都能够影响学生的兴趣。假如一位教师上课的时候,有气无力,用软绵绵的声音上课,这样的课堂如何提高效率?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要带着情绪上课。特别是农村中学的课堂,由于设备的原因,很多教室里面没有安装多媒体,教学形式单一化,更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带动课堂气氛,用自己的言行身教把语文学习中的美感带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姿态、动作激发学生的美感,在课后,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用爱心感化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苏联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是永远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因为只有这样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教师最难得的东西,只有学生对教师信任了,教师所上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才能在教与学的结合中产生共鸣,达到最佳的效果。
   另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能够应对突然发生的事件,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妥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语文教师可以信任,才能保证对语文科目保持良好的兴趣。
   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环境优势,让学生接触生活融入自然,走近自然从自然中体会到美感,从而融入到阅读作品中;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三、小结
   作为农村中学,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关键还在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的心理,这样才能与教师交流,才能提高口头的表达能力;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要保证其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持久的热情,只有这种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有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均纳入积极思维状态,由此促进学生自觉地完成自觉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攀.提高语文素养的两个重要途径》[J].语文教育,2008,(10).
  [2]施仲谋.语言教学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罗和香.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江西教育,2007,(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5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