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改革与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途径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鲍方印 刘琳 王松 孙玉军 刘爱荣 马玉涵

  摘要:基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职业素养要求的认识,通过对现有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如何提高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职业技能、身心仪表等综合素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师范;教师职业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25-02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从2000年启动,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到2009年底,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已实行新课程改革。随着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知识观。有调查发现,经过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变化,但生物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产生了一些困惑和问题。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教育,也面临着这种的压力和挑战。目前,我国现有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合格、称职的中学教师,是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通过分析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对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在培养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合格生物教师方面进行探究与尝试。通过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当前师范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1.注重学科性的传统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往往注重专业培养的学术性、学科性,课程体系与新课程下的中学生物教学内容往往脱节,课程设置学科性过强,教材滞后,内容陈旧,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生物新课程教材体现了基础性、多样性、科学性的特点,对中学生物教师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及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专深生物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出色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
  2.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陈旧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相适应
  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由知识传授者转向人文关怀者,由知识移植者转向学习方法给予者,由知识灌输者转向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者,由教学资源垄断者转向学生探究资源引导者,由学生的领导者转向学生的合作者,由课程开发执行者转向教学行动研究者。大部分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和实验比较感兴趣,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够真正地利用探究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只侧重于生物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科学思想、科学意识的培养,无法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不能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由于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引领工作,学生也不知道如何改进学习方式来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3.实践训练的不足和实习条件的不完善与新课程对教学技能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学技能训练应该在实验实习实训中进行,由指导教师引导师范生实行探究式教学,从备课、教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课等环节全面体现新课标,并将是否遵循新课标作为教学实践考核的重要依据。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向,使师范生具有对教材分析、加工、整理、组织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指导学生提升观察自学的能力,同时具备评价学生的学业能力。但由于受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如微格教室少,管理人员不足,加之教育实习时中学的生物指导教师因为担心教学质量不愿让实习生多代课,等等,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
  二、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我院先后获批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校建设单位和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出“一改三建”(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以此为契机,确立了培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中等教育师资”的目标,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
  1.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师范生的师范意识
  生物科学专业实行“2+2”培养模式,即实行大类招生,专业方向分流培养,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理解专业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选择专业;第一阶段以基础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第二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计划和志愿,进行专业选择,加强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学习,基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选择师范专业的学生加强师范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人才观和就业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识才能、情感性格、生活方式严格要求,用社会主义道德观规范言行,使学生将来走上讲台后,能够爱岗敬业,关心学生,依法从教,为人师表。
  2.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遵从生物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市场需求的原则,注重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设置,按照市场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生物科学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构建两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三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2+3”课程体系。在保持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生命科学史、生物STS教育、生物伦理学、社会生物学、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使师范生在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成果的基础上,了解自然辩证法等科学的思想与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3.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1)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生命科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师范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链接,加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突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
  (2)在生物实验课程改革方面,重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实验能力的准备,要求学生熟悉中学生物实验,对实验材料采集培养、试剂配制、标本制作等进行专门的培训;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师范生学会主动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技能培养。利用学生的实用心理,通过实例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利用参与意识,借参观、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开展演讲、粉笔字、简笔画小制作比赛,培养表达能力、板书技能、操作能力;改革教学模式,体现情感教学、参与式教学;关注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参加地方教研活动。
  (4)制定《生物教学论》课程教学规范(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教学地位作用、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执行计划、开课条件、任课资格、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后辅导答疑、成绩评定、教学文件归档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对课程建设提出具体合理可行的要求与规范。确立生物课程论在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及培训模式。从教学论理论、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教师语言、实验设计、直观教具制作、CAI课件制作、教材开发、探究性案例等方面构建新的生物教学论课程群。
  三、结语
  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质,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师范生培养应该积极争取中学生物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聘请中学教师做指导教师,更多地了解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动向和对教师的新要求。确立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及培训模式。同时,围绕“高等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中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等问题开展研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27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