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永钢

  一、文言文的特殊性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题目,文言文的比重着实提升了不少,而且改版后的高中语文课本加大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我们知道文言文是一种古代的书面语言形式,其特殊性就在于语言形式。文言文在语言形式的使用层面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它不像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白话语言那样通俗易懂且丰富易变,其独有的固定词汇、词组、语法系统,使得无论是古代的骈文、散文,还是诗、词、歌、赋,也不论古人的文章多么富有文采,语言多么富有独创性,它们都无法摆脱文言这种凝固定型的语言形式。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呢?
  二、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 提前预习
  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感情、思想观点,总能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预习内容为:解决文言文中的多音多义词,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
  2 注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读”分为四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质疑、解难、细读课文;深入领会,精读课文;鉴赏评价,熟读课文。我们知道,“文”即为文章的思想。“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是文章思想的载体。在诵读初期,要注重“言”的使用形式。例如,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一词多义、多音多义、词类活用、句式语法规律,要做到从字面上理解文章。考题中的直译基本上就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词句语法的梳理及理解,以求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3 多多积累
  
  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教学中要多对实词和虚词整理积累,进行联系、归纳、比较。例如,文言虚词“之”在《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在《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而在《核舟记》“左臂挂念珠倚之”中的“之”是代词,它,指左膝。因此,知识积累要随着学习去联系、归纳,逐渐丰富起来。
  4 鼓励学生多质疑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个性的想法,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可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多思考,如在教《卖油翁》时,学生对文中卖油老头的故事提出了质疑,学生认为自己既然技高一筹就要表现出来,没有必要那么谦虚。是啊,学生的说法不无道理,当今社会,如果不充分展示自己哪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呢,所以对于个别学生的这种看法我给予了肯定。
  总之,我认为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一种习惯,注重积累,反复诵读,并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平遥县第三中学校)
  低年级学生反思习惯培养之我见/索忠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这就是反思。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一、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关注学生的反思起点
  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账,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在三年级课堂练习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 )”,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答案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作业本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学生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明天老师带几根黄瓜给大家看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些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教学中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否则学生本应具有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就会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没。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还要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即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例如,在新授完毕或学生把问题解答后,通过简明扼要地提问或引导,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在反思过程中考虑:(1)回忆解题的方法、过程;(2)概括解题的关键、注意点;(3)改进表达、操作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
  三、在形式各异的反思中,巩固学生的反思习惯
  “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建构活动,但这种建构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必然是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判与反思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个人的创造建构只有得到数学共同体接受,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
  1 教师引导促反思。例如,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最近发现,张思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
  2 集体讨论促反思。“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认识相对狭窄和有限。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比较方便实用的方法就是集体讨论和交流。在集体讨论和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他们获得创造性的认识和沟通。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磁县陶泉乡索庄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29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