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进入文本 感悟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蒲承涌

  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进入书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必须了解学生心理需要,找到学生情感的支点;课堂上要积极创设情境,寻找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课堂上要积极创设情境;寻找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改进教学方法;寻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契合点,让学生进入作者情感世界。
  关键词:情感;情境;挖掘
  
  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所谓“语文能力,‘读’占鳌头”,就是指语文教学总要秉着“语、文合一,以文为主”的精神,坚持“写作以阅读为基础的原则”,遵循“以读、写带动听、说”的训练方略。因此语文界公认,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现实恰是阅读教学这个“龙头”长期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不时遇上这样的情景:对于一篇文章,自己沉浸其中,滔滔不绝地分析着课文,学生在下面却睁大着迷茫的眼睛,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他们记下的也仅仅是文章的思想主题,或是文章的结构,或是文章的背景,怎样让学生进入书本,进入阅读,让学生走到一个个作家的面前,与大师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呢?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找到学生情感投入的支点
  “需要是最原始的动能”,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是否有兴趣,要看作品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工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淡,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所以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找到学生情感投入的支点。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由于阅历的不断丰富,情感不像以前那样外露。由于学习和升学的压力,使得他们渴望得到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渴望被周围的人理解、认同。当今我们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这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二、课堂上要积极创设情境,寻找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蕴涵的情境中,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
  “凡人之心,无不有诗。”鉴赏活动的动力是主体的情感反应。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为之动容。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
  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爱心,生发美感。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我先饱含感情的给学生朗诵全文,读时,力图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坚韧的嫩草、灿烂的春花、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等形象,这样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春天的美景,而且学生通过老师的朗读语调也能够进一步的感受到春天带给我们的欣喜。又如学习《珍珠鸟》时,教师先以亲切、喜悦的语调把课文朗读一遍,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然后再抓住“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为情感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文中作者用爱心营造的人鸟和谐共处的氛围。
  四、改进教学方法,寻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使彼此的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状态产生一种巨大的循环力,影响少年的智慧和全部智力活动。”他还形象的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教师要用真诚去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让他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作品中放飞情感,在阅读中找到自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30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