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案导学模式下看教师角色定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君

  摘要:学案导学是时下新课改形势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载体。但不少教师由于理解的偏差往往使用起来流于形式。本文从观念的支撑到导学的方法、以及作业的布置角度进行论述,探讨在学案导学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关键词:学案导学;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思维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实行满堂灌。以教为主体一直在挤压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案的提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使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得到教学过程结构性的保证,也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得到了有效而且有形的体现。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学案教学模式的精髓和核心把握的不清楚,没有真正领会课改的目的和精神而出现问题。那么在新课改过程中,在我们大力倡导学案导学的新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呢?
  二、问题分析
  (一)教师要善于做“有”,也要善于做“无”――以先进科学的理念做支撑。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也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案导学模式,就是充分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一种大胆有效的尝试。教师在充分备课、考虑学情,作好教学的安排后,还要在上课时大胆舍弃预设。如果说备课时是在充分的准备“有”,那么此时就要积极的让自己变成“无”。丢掉心中的预期,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和情感,学生已经掌握很好的,即使自己有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也可以粗粗带过,而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新问题,则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思路和策略。
  (二)教师要积极实现自身角色的定位和转换。由演员的角色到导演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导,会导,有技巧的导。――遵循建构主义的科学规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努力。教某人学习这门学科,主要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学案教学就是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技能,提升思维能力与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由演员的角色变为导演。要善于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结合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回应。那么,在学案导学模式下,教师到底需要导什么呢?
  1.导情境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已有学案框架和体系的填写或完善,而是要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和情境。例如在讲述《五四运动》一课时,尽管学案上已经有了详尽的过程,充分的资料占有。甚至我也给学生分了小组,进行讨论,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时候学生对事件的看法和人物的把握很明显站在历史之外,总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后来我及时给大家补充了一段《我的1919》的视频资料。学生又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也被推向高潮。
  2.导方法
  学案导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一个巧妙的设问,一笔简单的勾联,这都对学生来说是很关键的升华。例如,在讲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时,我先用一个小设问:“假如你是当时南京的一个农民,你对政府新颁布的这个文件有什么看法和体会?”为学生创造一种思维的情境,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体会农民高兴和伤心的原因。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继续引导大家“由此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一些重要的文献、纲领?”这就希望学生从表面现象中学会把握基本的规律或方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同学总结:1.充分尊重原材料,进行初步评价2.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文件的背景内容等再评价3.看一下作者的阶级出身或颁布者的立场观点4.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综合评述。方法指导的好,几句话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成功的驾驭课堂,学生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3、导思维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是对其思维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而这不仅仅需要课堂的质疑,更需要教师匠心独运的布局――作业的巧设置。作业从形式上有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从类型上有选择题和材料题,从时间要求上有限时训练和自由练习;从答案看有标准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甚至还有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不一而足。作业设计的精、巧、实,是学案教学模式下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却也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一部分。如果课堂上学生活动是显性的一部分,那作业设置便是隐性的一部分。教师在设置作业时最起码要遵循几个原则:层次性、适应性、全面性、发展性、开放性、创新性。当然这些并不是要求每一份作业都面面俱到,但至少学案构建者应该具有这样的思维和意识,才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最恰当的方式体现。长此以往,在教学上一个有心的教育者,和一位随意的教师,虽然都是学案导学的模式,但实际效果上将会是天壤之别。
  三、结论
  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正所谓:学无成法,教无定法。小小一方学案,实则奥妙无限。能否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为师者则是不小的挑战。而在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化有形为无形,才能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心理学系列《罗杰斯著作精粹》,刘毅,钟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1.
  [2]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作者(美)布鲁克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03):13.
  [3](德)第斯多惠著.《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33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