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三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泽和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现在学生从小到大沿袭着一条又一条的正道和标准,习惯了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且慢慢地接受它、记住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得到了禁锢,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不相符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哪些策略呢?
  一、情境阶段强调“开放”――启动思维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引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是,一些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功能单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内容给学生创设开放的情境,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启动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一次单元测验中,第一小组的同学成绩分别为97分、94分、94分、93分、92分。这一组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分?”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学生接触比较多,也好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样求出五位同学的平均分?请列式计算,并在小组内说明你自己的方法。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97+94+94+93+92)÷5=94
  第二种:〔90×5+(7+4+4+3+2)〕÷5=94
  第三种:90+(7+4+4+3+2)÷5=94
  接着,我组织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评论,经过对比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种方法是常规方法;第二种方法没有必要,比较繁琐;第三种方法很新颖,比较简便。这样,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进行最优化方法的选择,培养了思维品质。
  二、探究阶段强调“质疑”――激活思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要让学生迷信书本、迷信教师,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在数学探究过程中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角的认识,我给学生做了这样一道习题:用纸遮住了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吗?它可能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呢?
  生: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钝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生:也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生:也可能是等边三角形。
  生:老师,我不同意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因为我量了这个角的度数是45°,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就是60°。
  孩子们思维的缜密不得不让我佩服,于是我趁热打铁提出了问题:“通过这一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孩子们讨论结束后,我说:“我们可不可以说当我们只知道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时,我们无法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这时,学生提出了质疑:不可能。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应该这样说,当我们只知道三角形的一个角是锐角时,我们无法判断这是一个怎样的三角形。”
  生:如果知道的是一个直角时,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生:如果知道的是一个钝角时,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这样,学生通过质疑不断完善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使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巩固阶段强调“设错”――强化思维
  巩固练习是数学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可以故意“设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单位的化聚”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1070毫米=()米()厘米,黑板上写出了大多数学生统一出现的错误答案:1070毫米=1米70厘米,然后说:“同学们,看黑板上这道题老师做得对不对?”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上节课这道题做对了的同学很快举起手,做错的同学大部分也随着举起了手。于是,我先让做错题的同学谈想法,想了解一下他们做错题的根源,没想到他们居然分析得头头是道:“1米=1000毫米,1070毫米中有一个1000毫米是一米,剩下的是70毫米,不是70厘米,70毫米应化为7厘米。”
  这些同学上节课做这道时写出的答案是错的,而为什么在这节课上分析得又这么精辟呢?我想关键是这些同学做练习时没有认真看题、没有认真思考。而在第二节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对不对?”集中精神分析过。老师的有意“设错”犹如一石投入学生的脑海,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激起了他们智慧的涟漪,从而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力。于是,不用老师讲解,不用同学帮助,他们自己通过对题的再次“解读”,找到了错误的根源,探究出了正确的答案。
  可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根于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设置错误”能使学生及时地发现错误。在纠正错误中,能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全方位、全角度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在此后的教学中,我常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原有的认识和新授知识的矛盾及知识能力不足产生的障碍,以此“设错”,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造“桥梁”,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思维”这一中心展开教学,不断拓展课堂的深度与厚度,让数学课堂充满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飞扬。
  (作者单位 江西省崇义县章源中英文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6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