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当今历史教育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凡

  摘 要: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融工具性和知识性为一体。要发挥其知识育人的功能,必须重视历史教学,正确面对教学困境,思考应对策略,转变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情趣、意志、道德、生活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延伸和升华。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考
  
  一、当前历史教学的困境
  历史学科作为中学基础学科,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历史学科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就目前的历史教学而言只注重学科的功利性和工具性。也正是在这种教学观念主导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沿着一条"捷径"通向考出好分数的目的地。于是照本宣科,找重点,圈热点,只关注考试内容,不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气氛的活跃、道德水准的高低、情操的陶冶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即使有的教师费力搞一些历史活动,还会被学生指责:老师,我们的时间如此紧张,请不要搞一些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在复习时,教师圈点条条框框,学生记记背背,然后教师搬出国别史、专题史,抖出“大综合”,最后考试热点闪亮登场……真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学生们也乐意配合,积极地去消化这些“秘藉”,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应对策略
  正当历史教育教学走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提倡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学观念应运而生。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一种以人为本,包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呼唤我们一定要把只注重功利性和工具性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人文教育,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培养学生的情趣与志向,以提升整个国民的人文素养,发展民族的精神文明,以期来扭转当今社会的人文缺陷。
  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目光真正放在学生的发展上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价值观等,要把体现美好人性的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如团结仁爱、勤劳奋斗、不畏艰险、执著追求、珍爱生命等方面的史实。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往往凭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笑傲课堂”。这显然无论是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都已无法满足学生与时代的需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发挥了空前的作用,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得力助手。
  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满堂灌,教师绝对权威,唱独角戏,学生成了听众。在提倡人文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学生对生命、生活、道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探索。
  三、具体做法
  1.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人”,然后成为才。要让学生成"人",我们必须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拥有同教师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在学的过程中放开手脚,其思维才能活跃,其创新才能发挥,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和理智来学习历史,探究历史。
  2.以教师为主导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不需要教师了,恰恰相反,教师的作用会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要做好课堂引导,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科学组织,扮演好台前幕后的总策划者。
  3.以探究问题为手段
  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选择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专题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以优化教法为宗旨
  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素质、教材的内容、教学设备的不同,教学方法也千差万别。因此,我们提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作用,为此,教师要在课外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每一节课以最优化的教学方法面对教材和学生,让学生尽其所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总之,在科技日益发展,人类精神文明还相当脆弱的今天,转变历史教学观念已迫在眉睫,时代呼唤人文精神,人类需求人文精神,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历史教育教学中的新课题,值得每位历史教师去探究。只有使学生在教育中不断接受人文的熏陶,才能使他们的情趣、意志、道德、生活全新发展,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延伸和升华。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大坪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7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