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教学的优势及网络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 磊

  摘 要:本文论述了多媒体网络及其优势,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生物教学设计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 优势 课堂教学 原则 流程
  
  推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已成为各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热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送教学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信息,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教学软件自主学习,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同学提问,并进行网络对话。将带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生物课堂,将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用。本文将浅谈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学的优势及课堂教学设计原则以及注意的问题。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
  1.信息和知识的时代性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先前不被人知的新的领域不断地被发现,新的知识不断地产生,人类积累的经验、知识不断地被更新、矫正,原先书本上的知识可能都是不完备的,甚至是错的。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新的信息和知识。
  2.多媒体资料信息综合性、灵活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3.复习方式的高效性
  生物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中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生物实验教学的网络化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验,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但实际生活中很多的实验受到设备、场地、实验材料和实验隐藏的危险性等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完成,很多的理论因缺乏实验基础而显得苍白、空洞。网络为生物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虚拟的实验空间,网络环境为我们生物实验提供了一项强大的功能――虚拟现实。它是由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参与者可进行各种操作,并有亲身经历的“真实”感觉。
  5.生物的第二课堂多样化
  网络为开展生物的第二课堂提供了多样的形式。生物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传统的第二课堂往往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与生物有关的集体实践活动。它经常受到条件的制约如:天气,人数、资金等。网络资源为生物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形式。例如: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制作生物电子报、网页、电子贺卡、编写生物小论文、设计实验等。这些学生作品可以在网上传阅、交流和评价。通过网络资源开展生物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节约时间,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而且丰富了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及人与世界的距离。
  二、网络下的生物教学设计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任何教学系统的实施必须遵循通用教学原则和特定教学原则。
  (1)真实性原则
  即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2)开放性原则
  学习者可以方便地从网上获取教学软件、数字图书馆、学术论文等教学资源。当然也可以把一些资源制成可以拿到学习者家中使用的教学包,通过交通运输途径送到学习者家里,供他们自由地支配。
  (3)随机性原则
  即围绕同一原理,设计多种不同起点、不同路径的学习模式;提供多次随机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随机选择不同的模式,引导他们获得多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4)探索性原则
  即让学生通过“发现法”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己去设计学习路径,自行观察、分析和总结遇到的问题,发现结果,培养探索与成功的喜悦感。
  2.教学过程及注意的问题
  (1)流程
  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情景导入:采用问题情景或动画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进入情境,对学习目标注意和感兴趣。
  自主探究:提供学习材料,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网上交流:组织学生交流,调动学生参与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入网络交流,协作学习。
  归纳小结:归纳总结,适当评价,理解原理,得出结论。
  反馈评讲:提供检测题,并对有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讲,自检自测,达到技能与知识的双提高。
  例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植株,缺乏各种不同无机盐的植株的彩色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软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种”一株“植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肥料”加在“植物”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表现的“植株”。为了“种”好这一株“植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有关各种无机盐的知识(教师预先提供),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种”出了一株“健壮的植物”,同时也得到了关于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作用的知识。学生将所得的结论在网上利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教师将发言学生的学习结果转换到大屏幕上,并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最后,教师给出预先准备的检测题,供学生自检自测,并对其中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解。
  (2)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注意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新材料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难度的层次性,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网上交流应精心组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作适当的点评和鼓励。
  在归纳小结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两种体系:一是新知识的含义及内在联系;另一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或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内化。
  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检自测的检测题应尽可能是检测学生理解性的,而不只是简单记忆的试题。
  以上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反思的过程中,结合近年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中新课程计划,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的一些尝试和思考,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探究出有益于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卿.《学与教的历史轨迹》.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清河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2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