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向阳

  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最佳状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关键。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必然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教育技术的顶峰是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罗杰斯也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涵义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理想境界,它是指师生在彼此接纳的前提下的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民主平等的关系;也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要求、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相互独立、富有个性、共同发展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首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学校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的良性互动,学校面貌会焕然一新。
  其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素质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的快乐历程。
  其三,在教学过程中,唯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
  1.传统教育观念在部分教师思想中根深蒂固,使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同时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常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并造成学生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应试教育拉大师生情感距离。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他们把教师的(下转第36页)(上接第35页)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3.多渠道获取知识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随着电脑网络、电视、电信、广播、报纸等先进媒体的普及,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从教师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
  4.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和家庭教育的失误以及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等都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冲突,导致心理障碍。
  四、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一,爱与鼓励。“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地去雕塑、去帮助每一个学生。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放在心中,给予每一个学生无私的爱。比如平常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心理状况,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给予关心和帮助;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真诚恳切。
  第二,信任与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来影响学生,使他们与教师之间产生亲和力。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自我展示、自我实现,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的性格和心理,增强对教师的信任度。
  第三,理解与宽容。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首先要明确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和爱好,同时,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不同,各自的生存性质又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的摩擦与误解。不会理解、宽容他人,也同样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宽容。
  第四,自由与平等。平等意味着在交往中要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这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基本前提。教师要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你,信任你,才能更愿意接近你,和你的关系也就会越来越融洽。现代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师生在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能因为教师是管理者、教育者、有知者就觉得高学生一等,也不能因为学生是被管理者、受教育者、无知者而觉得低人一等。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心与心的距离”。让我们从“心”做起,拥有一份爱心,一份童心,一份诚心,一份宽容的心,走进孩子的心灵,让老师和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共同享受教与学的乐趣吧!
  作者单位:河南省民权县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6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