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怎样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娜

  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应把努力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应当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一、词义的理解
  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确认语句蕴含的深层意义,对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都有直接的影响。把握文中的词义,特别是处在重要位置上的词义,也是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
  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必须联系上下文,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就是指语言环境,可以说,语境确定了词义。
  其次,还可以从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去把握。一个词语,除了一般通常具有的含义外,往往还要考虑它的色彩含义。如感情色彩,决定了词性的褒贬,语体色彩,决定了词语运用的得体与否。除此之外,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适应的对象,搭配的习惯等,以及看它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普通用语还是特殊用语,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义。
  上述的这些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单就其中的某个因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综合起来,全盘考虑。
  二、解释文中含蓄的语句
  解释含蓄的语句,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重点内容。正确理解句意,是理解段和篇的基础。把文中那些内涵丰富、结构复杂、作用特殊、意在言外的词句理解清了,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其一,含蓄的语句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有了一定的语境,句子的含义也就被牢牢地固定下来了。
  只要我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阅读,寻找语感,句子的隐义是可以“自现”的。
  其二,前后关照,仔细推敲。特别要注意关联词所连接的内容,若文中出现了“首先”,就要注意“其次”;看到了“一方面”,就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另外,那些传达时间、地点、场合等重要信息的关键词句也不能忽略。
  其三,触发联想,品出言外之意。这一点指的就是不能单单局限于阅读材料本身,而应拓开思维:或觉得材料与自己的生活有关,可用生活体验来补充认识;或发现材料与平时所读的某书有关,可以触类旁通;或从语法角度去领悟话语的机锋;或从情感、风格等方面,甚至是语言的空白省略上,去获得多种认识,体味无言之美。
  三、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科考试说明》就明确要求考生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要能把握“文中表现的观点”,“能正确把握文意”,“能把握说明文的特征”,这些都是高考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具体要求。
  首先,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正确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第一要通览全文,抓住“文眼”进行概括。所谓“文眼”,就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也是文章构思布局的关键。在文中,它具体表现为能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等于掌握了理解文章的钥匙。例如,吴伯箫的散文《难老泉》中的“难老”二字,反复出现,充分利用“难老”这个特点来表现“江山不老人不老,民族精神不老”的主题思想。“难老”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也正是它的“神”。巴金散文《灯》的“文眼”,是结尾处道出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抓住了这一点,那么其他关于“灯”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其次,一般说来,抓住“文眼”进行概括,多适用于散文。而对于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则往往是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这是概括具体内容的方法之二。文章的关键词、句、段犹如文章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具体内容。通常,那些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和段,亦有很强的概括力,或者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概括信息和依据,让我们答题时能准确有效,事半功倍。
  第三,还可以根据标题含义、段意、层意进行概括。
  在议论文中,有时标题往往就是中心论点。如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江泽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有的时候,试题会用相反的形式进行考查:没有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它命一个合适的标题,看考生是否掌握了主要内容,是否能以一个题目高度概括全篇。
  总之,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我们的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研究性学习正是培养个性才华、展现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它能使创新之树常青、创新之花常开。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们脚下。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019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