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幼儿区域游戏中的互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怡星

  摘要 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形成、维持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手段。加强师生互动不但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而且能使教师易于获得各种反馈信息,深入童心,体验工作的乐趣,促进教师成长。而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正如成人的基本活动是劳动,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将对游戏中的互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区域游戏互动原则影响因素
  一、互动的前提
  (一)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
  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入放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不是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而是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二)观察倾听是互动是否有效的保证。
  1.在活动区域中,首先我们要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
  2.在幼儿活动中,我们需要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我们应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二、互动的原则
  (一)平等的原则。
  建立平等的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也是幼儿是否愿意、喜欢和教师沟通的关键。我们成人间的沟通,是基于双方人格的平等。而与幼儿沟通时,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还不懂事,更因为教师的权威而忽视这点,以希望、说教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你应该这样做,而不要那样做”忽视了幼儿作为完整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体,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权威的压力,这些都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创设主动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放下做教师的架子,虚心向他们“请教”,做几回学生。如有一次幼儿园开展小制作比赛,月月小朋友带来的“郁金香”既漂亮做法又简单,她还在手工区里利用现有的材料制作郁金香,我主动走过去请她也教教我和别的小朋友,她很惊奇,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在说:“你是老师,怎么不会呢?”于是我说:“老师也有不会的东西,不会就要向别人学。”听了我的话,她点了点头,很快教大家学折郁金香。事后,她充满自信地对别的小朋友说:“今天我教老师折郁金香了!”之后她还告诉我她在家还学了折杯子小狗,也愿意教给大家。一件小小的事情,让幼儿感受老师的平等对待,为今后幼儿与教师主动地沟通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尊重的原则。
  尊重的原则体现在教师与幼儿沟通中教师对幼儿所持有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师生沟通的顺利进行。沟通中,教师如持有尊重的态度往往就像催化剂一样,加速师生沟通的进程,并且会激励幼儿再与教师沟通的欲望,会调动幼儿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反之,则会打击幼儿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在沟通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幼儿希望老师全神贯注地看着他。有时,他们怕你看不见,会凑到你的眼前,跟你大声说。三岁后的幼儿,又常常会让成人觉得他们很不听话,经常出现与成人对抗的情绪 ,而这些举动的出现,实源于幼儿内心尊重的需要。这时,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这些心理需要,在与他们沟通时,教师要以积极地态度来尊重幼儿,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诉说,对诉说的内容要做出积极地反应,点点头、微笑、询问、运用鼓励性的言语,身体的接触等表示,使幼儿感到与教师交流中有一份被关注、重视的尊重感,由此产生心理的极大满足,使幼儿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带给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接纳的原则。
  接纳的原则是指教师在与幼儿沟通中,对幼儿的情绪及发生的行为问题,不急着做出判断的评价,而采取一种宽容的方式,表示接纳。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用宽容的态度,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这时,幼儿在情感上易于接受教师的启发和劝导,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当幼儿在遭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他们往往希望寻求成人的同情和接纳。如成人对孩子表现出接纳,会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幼儿的所做所为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接纳幼儿,等他们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幼儿的自尊,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适时的原则。
  适时的原则是指教师要把握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沟通时要注意把握沟通的时间、地点、考虑幼儿所处的环境,以及幼儿的生理状况及情绪,通过这些,调整与幼儿沟通的内容,积极寻求主动与幼儿沟通的契机,只有把握了这些,才会使沟通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幼儿在专心致志于某一件事,或很入迷地玩游戏时,教师最好不要打扰他,当他完成了或需要帮助时,你再过去,抓住这样的时机与他沟通,会使沟通的进程和内容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影响互动的因素
  (一)教师过多占主导地位,干涉、限制幼儿的活动与自由,使幼儿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
  (二)对幼儿个体分析不够。教师往往将目光关注在开朗、外向、行为积极的幼儿身上,而对较内向、不爱表现的“灰色儿童”关注、反馈比较少,导致个别儿童常处在消极状态。
  (三)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单纯做到“发号施令”。
  (四)受幼儿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
  (五)材料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我们只有消除不良因素,以积极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互动,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编辑 李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022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