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证实了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正处于大改革与发展当中。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都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为基石,可是,这样快地改革与发展却让很多培养单位措手不及,导致这两年很多学校实属披荆斩棘。本文就通过对专业学位改革后一些现状和遇到的一些障碍的阐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关键字: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促进了专业学位教育由在职攻读培养模式向全日制培养模式改革。2009年,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计划5万名。[1]等到了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占研究生总数的30%,力争到了2015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于学术型研究生相当。在国家这样的一个大政策下,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确实卓有成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
  
  一、改革之路,方兴未艾
  1、 培养单位持续增加
   随着专业学位尤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全力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9所高校被授予培养权利。不仅如此,在2011年10月份,以北京城市学院为首的民办学院同样被授予专业硕士招生单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以北京电子大学为首的52所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准试点招收专业硕士;同时,另有以中央警官司法学院为首的12所高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即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可见,为了促进新模式的发展,教育部门已经加大力度扩大培养单位。
  2、 招生数量迅猛上升
   除了一开始我们说教育部门从09年增加5万招收名额以外,在2011年的招生过程中,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招生政策继续向专业学位教育倾斜。不仅要求高校将招生的增量计划用于专业硕士招生,甚至还要从学术硕士中抽出不少于5%的名额调至专业硕士。[2]到了2015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占据研究生总数的大半壁江山。招生数量迅猛地上升,可见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可谓是“迫不及待”。
  3、 专业领域不断扩大
  专业领域的扩大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从专业类型来看,专业种类增多了。从09年开始决定2010年面向应届毕业生招生以后,第二年,国务院委员会就通知新增包括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城市规划等19种专业学位,同时要求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以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目前,专业硕士学位达到了39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不仅专业种类增多,而且从同一专业内部来看,专业规模也在扩大。以教育硕士为例,97年教育硕士招生和培养的领域仅有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2个专业,6个专业方向。到目前为止,教育硕士专业已包含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等6个专业,17个专业方向。[3]
  
  二、前途虽光明,道路仍坎坷
   从我国整体的现实状况来看,教育部实施这一改革也不是无中生有,实则是应运而生。一方面是我国人才需求格局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对国际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参考。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方面改变了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单一、不适合社会职业需求的现状,为社会特定领域培养兼具学术型与实践型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另一方面避免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不够正规、学术能力欠佳等特点。[4]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促进中国科学经济快速发展确有重要的意义。俗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这两年的发展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同样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局面。
  1、 名额虽扩大,招生却“遇冷”
   原本按照教育部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看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应该和学术型硕士应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别的培养方式。考生都需参加联考、毕业时也同样拿"两证",在校期间也是脱产学习,并且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几乎都是两年。按道理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应该受考生们的青睐才对,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从这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名额都出现空位,只能通过调剂来补缺空位。甚至有些高校就打算采取调剂措施,也不能完成招生指标。多数考生持观望态度。那当然,这里面确有一些原因,比如考生对专业硕士还不够了解更别说认可度;考生对教学质量持怀疑态度;也或许,是高校本身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就不够清晰……总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迅速扩大,招生却很不理想。
  2、课程虽改革,实属“换汤不换药”
   从91年我国开始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时,对专业学位教育就有特殊的的对待,在课程设置上有做专门的安排,由于一直都是在职工攻读模式为主,所以,在时间和内容上都作了很大的调整和很人性的设计。时间主要是周末和晚上,内容主要是以实践为主。从09年培养模式改革以后,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这样一来,学生的时间相对来说更充足,也可以更好、更灵活地安排课程。的确,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内容确实比以前更丰富、时间也更长,把很大一部分理论学分已经转移到实践学分上来。然而,这一设置却让很多学校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和学术硕士的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混在一起上课,被指“穿新鞋,走老路”。从这一点看来,很多学校对于新培养模式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的,或许是师资的匮乏、或许是设施的不完善、或许是制度的漏洞与空缺……但是,这样“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实在是违背了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初衷,降低了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价值。
  3、双导师制,难落实处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当中,与以往的在职攻读模式不同,面向应届毕业生招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既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要求,也对学术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新培养模式下,导师对实践的指导也不同于对学术的引导和训练,需要有专门的老师给予辅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教育出台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承担主要的培养任务,同时学校还要从实践单位寻找合适的专家联合指导学生实践。形成了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指导模式。双导师制是好,使新培养模式更能贴近初衷,然而却难落实处。甚至在一些在读学生的眼里,双导师制,直接就是“不了了之”。一方面,学校的导师虽专业但大都是业内人士,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能否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学习,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另一方面,校外导师虽然有经验,但是不乏有很多学校是因为他们能够提供好一点的实习单位而聘其作导师,或许他们根本不适合做导师,所以很难明确选拔条件。从而也导致很多学校无法将双导师制落到实处。
  4、面向应届招生,费用即是高校也是学生的心病
   和以前不一样,老培养模式,主要面向有工作背景的考生招生,这部分群体有自己的收入。或者还有的是单位委托培养,这部分人更不需要过多的考虑经济问题,并且也不影响工作,所以他们大都很乐意继续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而如今,新培养模式主要是面向应届生招生。首先,这部分群体没有收入,同时,进校后很多关于费用的优惠政策都享受不了。尽管,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和学术型硕士教育收费差不多,但还是给很多考生留下了“时间短、收费高”的阴影。另外,由于专业硕士实行收费制度,迫使高校十分注意办学中的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导致专业教育成为一种产业性质浓厚的教育形式。[5]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无论从实践要求还是理论学习都需要追加很大的投入,这让很多学校显地很被动。所以,培养模式的改革,费用问题以不同的形式成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心病。

   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改革中处于起步阶段,所遇到的坎坷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坎坷背后意味着什么?整个改革的环境还不够成熟。也导致现在有的学校在专业学位教育这一块管理混乱、质量得不到保障,培养模式单一,办学理念偏陈旧。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更需要高校和教育部门在引导和决策时慎重考虑。
  
  三、高校须采取措施,且刻不容缓
   新培养模式的诞生我们为之感到兴奋,但是,这一路上出现的荆棘也让我们为之揪心。更希望教育部门、培养单位能够一步一步的挺过来。为了能够让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更加顺利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应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来克服出现的不尽人意的现象。
  1、更新专业学位培养理念
   培养理念,是专业学位新培养模式达到初衷的一个灵魂。多数高校还将老模式的培养理念继续套用于新模式,没有很好地认识到专业学位陪样模式改革的本质。甚至把专业学位教育仅仅当做一种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从实际情况看来,学习方式或许适应了学生,但是课程体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其实,新培养模式是有自己的特点与要求的。2011年1月,教育部《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改革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人才为目标,以高校为主体,依托职业和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等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新模式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服务需求,并且要更新理念。只有更新了培养理念,才能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衔接地有条不紊。那么,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才有了生命与意义。
  2、构建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应以狭义的质量(学生知识、能力等的增长)为重点,以广义的质量(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位基础。而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质量管理制度,是实施培养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资源、程序和过程。[6]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高校应当全力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保障新培养模式下专业学位的教学质量。不免,这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了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一个全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包含5个子系统,即决策系统、组织管理系统、运行系统、质量监督系统以及评估系统。评估的内容包括入学条件、教学内容、实践要求、学位论文等等。怎么才能有效地构建这样一个系统,这就要求我们的培养单位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培养过程、灵活地开展实践教学,师资和设施一定要紧跟改革的步伐等等才能有效地保障质量的提升,进而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3、完善培养制度并加强执行力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改革到目前为止,满打满算也就2年半。2年半算是一个起步,对于落实与发展来说,还很不成熟。对上(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培养制度的制定还存在一些不完善。对下(各培养单位)来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执行制度。然而,没有制度的行动永远是松散的。既然,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合适其发展的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设计从入学一直到就业的一系列的政策,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各高校做好培养工作。而高校作为制度的执行单位,一定要加强执行力度。比如,计划中的课程差别设置,就一定要差别培养。计划中的双导师制,就一定要落到实处。制度要求全面建设实习基地,那么就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满足学生的需求。注重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资源的全面提升。完善的制度加上自觉主动的执行力,给新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外认可度
   专业学位对于很多人来说,还很陌生。甚至一些学生至始至终都认为专业硕士就是在职硕士,仅仅是供那些有工作的人混个文凭的。2010年曾有一份大型在线调差显示,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认可度方面,27.4%的网友认为专业硕士有明显优势,超过5成的网友认为专业硕士是没有优势的。[7]可以看出,作为新模式出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仍然受到了不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显地默默无声。高校除了做好培养工作以外,还应该借助国家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和认可度。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都明确指出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性……各省级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政策等等,
  
  四、结语
   我国经济结构处在大调整与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确实需要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潜在的应对了当前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次改革重新确定了目标,迅猛增量,激活了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阀门,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来说,是很好的契机。但是,调整的速度确实给专业学位教育现实条件带来了太大的压力。各培养单位与教育部门一定要决策精密、行动慎重。不然,满怀期待的一场改革,最后就落得了学历群体不断上升,人才质量却不断下降的尴尬局面。尽管社会经济向教育发出了强烈的人才需求信号,但是也要认识到“欲速则不达”。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积极配合,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参考文献:
  [1]苏日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9.(5):50-53
  [2]刘尧.高考专业硕士招生热“遇冷”现象背后[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10):8
  [3]杨根伟.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遮谈[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7):96
  [4]高文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
  [5]刘尧.高考专业硕士招生热“遇冷”现象背后[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10):10
  [6]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8):4
  [7]贾娜.就业前景不明,专业硕士扩招遇冷[N].中国青年报,2011-11-26(11)
  
  作者简介:
  唐柳,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
  唐清,重庆市荣昌县铜鼓镇中心小学,现任校长,从事多年教育管理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42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