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语文课程生活化的三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吉良芳

  语文学习更是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发起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强烈的学习愿望。语文学习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会因过于抽象与理性而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不符合儿童乐于游戏的天性。而与儿童生活相结合的语文学习,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极易牵动学生的心灵,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教学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1.点击生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
  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己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比如复述课文,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难度较大的“说”的练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进行的方式虽然也可能有所变化(说给老师听,自己练说,同学间互说等),但教学组织形式显然比较单调,只体现一种严肃的学习意识,不符合儿童乐于游戏的天性,学生也始终对复述存有畏难情绪。从涉及的智力领域来看也较为单一,学生只能偏重于语言智能方面的发展。如果我们稍作调整。母子间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为由“母亲”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会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听”者则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提问、猜测、反驳、赞同结果复述演绎成平等、边听边做出反应。于是,整个课堂都沉浸在这种生动活泼,如听相声似的活动之中,并且谁都乐于尝试。
  2.沟通两个“课堂”,学习生活化的语文
  所谓的两个“课堂”指的是教室内学习课堂和教室外学习课堂。我们不能给学生这样的错觉:只有坐在教室里才是学习语文,走出教室就没有语文了。语文和生活似乎是割裂的。我们经常看到,学生能查字典理解一个词语,却不会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碰到写作文,就更是愁眉苦脸、生搬硬造。因为他们忽视了: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本最生动的大字典、一个最丰富的作文素材库!
  (1)课前向生活开放。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学习探究,跳出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
  (2)课中再现生活。关注儿童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成为我们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需要,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过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3)课后向生活延伸。课堂上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探究又是不断深化的,同时由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新的问题和新的学习需要将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还要加强探究课堂教学与课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后生活延伸拓展。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学习向课后生活延伸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如:课剧编演、影视欣赏、网络查询、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家庭或社区服务等,我们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3.融入生活实践,学会在生活中用语文
  (1)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进行恰当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口语交际,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往。既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又能表达得好,表达得体。我们选择话题要贴近生活,学生感到亲切,没有距离感,这样容易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和欲望,也易于交际,能取得比较好的训练效果,所选话题还应有趣味性,有启发性,有训练价值,不仅能交际得起来,而且有助于发展思维,发展语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一、二年级学生应多围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确定话题。
  (2)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进行适当的阅读。浩瀚的书海犹如艺术的殿堂,有了“语文”这把万能的钥匙,就能置身其中、自由徜徉。所以孩子应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阅读。比如在低年级可以选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较为浅显的书;而高年级则可以选择《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钥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可以丰富积累、体验情感,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极大地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
  (3)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初步的习作。充分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大胆鼓励他们用“我手写我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培养他们进行初步的书面语言表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60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