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做好校园新闻报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怡

  摘 要:校园新闻报道是高校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新闻报道要求校园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要求其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做到新闻采写多角度、挖掘新闻价值有深度、新闻报道有新鲜度。
  关键词:校园新闻;深度报道;采访
  一说到校园新闻,一般理解为校园里发生的新鲜事、有趣事。正面的有某某学生攻破科研难题,“神童”出现,校园志愿者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志愿工作;负面的如学校治安不好、校园偷盗问题
  等等。
  一、思考:要从“记者被狗咬”想到“校园是否准许养狗”
  《纽约太阳报》博加特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描述对于校园新闻来说是不确切的。
  现如今网络及时、海量的新闻信息使报纸削减了传统优势,更不用说半个月、一月一期的校园报纸。受众选择报纸的理由也随之发生改变,受众对报纸的期望更多地倾向于新闻报道的深度与
  宽度。
  热点新闻深度化报道是这一观点的可行办法,它大多有三个
  特征:时效性、多数性、关键性。要想抓住好热点题材,校园新闻记者首先要有敏锐的嗅觉,要在第一时间里感觉到热点所在,在第一时间里搜集到最多的相关信息,准确地抓住新闻事件的报道点,及时地把握住新闻报道时机。
  同时新闻记者要有平民视角,这里的“平民”指的是校园中的广大师生和员工。因为校园新闻热点通常是广大师生员工有所见、有所思、有所议的新闻事件,所以校园新闻记者要从广大师生员工的心态和角度出发。
  二、采访:重视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在校园新闻采访中,不外乎要采访的问题就是举办此活动的
  初衷与意义,形式则是找来一位负责此项活动的老师访问其举办活动的意义,搜寻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谈谈参加活动感想,不难看出其同质化倾向特别严重。
  例如,《沈阳师范大学报》的文章《华商晨报记者进校园》与《华商晨报》的文章《本报十佳记者进校园》相比,前者更多的是对现场气氛的描述,而后者是大量采访所得到的学生的直接引语。“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的姜同学说:通过与社会媒体的记者零距离接触,使我明确定位了新闻记者真正的价值是什么,也使我明白作为未来的新闻人我现在应该锻炼与提高自身哪些素质,才可以为我以后工作做好准备。”众多学生表达了自己对记者职业的理解,使文章有很强的贴近性和可行性。
  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校园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不是一条简单的消息就可以概括的,同样是学生活动,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校园新闻采访要多发现背后的故事,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
  三、写作:走出“周期性”,新闻写作有新意
  都说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大家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特别是在校园中,事件的发生是以学年度为周期的。有些内容的反复采写,久而久之会严重削弱了高校新闻的可读性,这就需要形成特有的风格和个性。通往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报道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每年三月、九月报道学生开学,一月、七月学生考试,辩论会、迎新晚会、学生干部改选都是每年的“传统”,其在时间、事件上都带有周期性。每年都有运动会、社团纳新、教师节,如果新闻报道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是选择新的角度和切入点,将会毫无新意。从人物、事物、问题的侧面入手,给读者新的信息,让读者得知今年的辩论赛涉及了社会上的敏感话题;告诉读者今年的运动会上男子百米第一人的身高只有一米六;教师节当天古代文学系的吴老师给自己11岁的孩子做了一天的语文教师,这样写出的新闻必定会吸引读者。
  同时新闻采写时,提倡真情表达,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一篇好的新闻稿件应饱含着作者的真情,只有作者“用心”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当然这里的“感情”不同于主观感情报道。特别是在报道校园新闻中,学生之间需要用感情进行交流,夸夸其谈、远离生活的报道,不会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即使再好的新闻线索,再富有文采的文学创作也不会赢得读者的认可。
  新闻作品与读者的沟通首先是从感情开始的。在校园新闻采写中,要善于从人情的角度来选择和把握自己所采用的新闻素材,新闻采写时要抓住能打动读者内心的新闻点。只有在内容上以情生文,才能打动读者、留住读者。校园中的学生记者本身也是受众的一部分,其应该用心灵去感受身边的新闻事件,时刻保持一种激情,用心灵去捕捉采访事件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侧面。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提升校园新闻的内涵价值。
  这其中要求我们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采访报道,积极采访校园师生,将讲各种讲座、活动、比赛真实地呈现给受众,让没有参加的师生通过报道也能知晓事情的过程,从中获得知识。
  作为校园新闻的采写者,校园记者要对当下的校园活动保持足够的热情,拥有敏锐的新闻视角,善于在方寸之地和日常生活中寻找线索,并积极实践,只有这样才可真正写出生动而有深度的校园新闻。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310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