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的边缘化现象应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与仁

  边缘化现象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也就是学生身心没有投入或者没有完全投入学习状态的表现。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明显的学生边缘化现象,它是语文教学的路障,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开展和课堂的有效性。
  一、教学中的边缘化现象
  1.行为边缘化
  这是边缘化的外显形式,是学生情绪和行为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现象。如课堂上学生开小差,讲悄悄话,搞小动作,窜位,打瞌睡,不参加小组学习,等等。
  2.思维边缘化
  这是边缘化的内隐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不动脑子,不思考,或者不独立思考。如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不思考;布置作业时,学生不想也不做;开展小组学习时,学生人在心不在,自己不发言,也不听其他同学发言。
  二、产生边缘化现象的原因
   1.主动边缘化
  就是边缘化现象是由学生主观造成的,问题直接出在学生身上。这类学生或学习目的不明确而不思进取,或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差而厌学弃学。
  2.被动边缘化
  就是边缘化现象的主因是由教师、同学或其他教学情境产生的。如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缓冲度不够,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合乎学生的实际,学生一头雾水,没有思路;有些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在分组学习时,受同学的排斥或歧视,没有说话的份儿,在讨论中只能当“看客”。
  三、应对边缘化现象的策略
  1.强化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一是要让学生切实感到语文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学生如果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如饥似渴地钻研,就会专心致志地听讲,就会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其学习潜能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 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积极性,就会处于被动地位,产生厌学心理,将自己退居边缘。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调浓课堂的语文味
  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兴趣,就得有语文味。语文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丰富和生动,取决于教
  师语言的感染力。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采取优化的、艺术的教学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可以幽默,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教学语言还可以妙趣横生,情理俱佳,引人入胜,“粘”住学生。语文味要靠巧妙的导入。 教师要重视导入新课的技巧 ,导入语要有概括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有严密性。语文味还体现在教师精妙的概括和评价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和问题的分析概括要深入透彻,对语言的品味要到位。语文味取决于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是调节语文味最活跃的因素。情感的浓淡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思想的陶冶、道德的规范、心灵的净化。教师的情感越浓烈,教学便越富艺术魅力,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课堂上学生被动边缘化的现象很多是由教师造成的。由于教师教学欠缺吸引力,欠切合实际,导致学生不想学、不愿学,而靠边站了。要尽可能消除被动边缘化现象,教师就得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切合学生实际,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时,考虑要周到,安排要合理,设置的问题有讨论的必要,有探究意义,能激发学生参与,能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
  4.严格掌控教学过程
  要消除边缘化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一定要把控好课堂,关注每个学生,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要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有边缘化现象要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及时化解。教师还要把控好每个细节、每个流程、每一分钟,使学生没有边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别要多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他们肯定和鼓励。
  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是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不断探索,为消除课堂上的边缘化现象而努力,为实现零边缘化现象而努力。
  
  (责任编辑陈剑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400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