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道至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雅红

  【摘要】从分析抓不住“牛鼻子”、“种了别人的地”、把学生当演员、“电脑糊弄人脑”四个现象,说明语文最本真的一面就是追求简约,而抛弃功利引诱下的假、大、空。阐述了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
  【关键词】语文教学 简约语文 教学原点
  一个绿意明媚的日子,孔子携弟子多人来到泅水之滨,齐聚畅谈。话题从“水之德性”“水之志向”“水之情义”一直走向“水之善施”。完毕,他们在古琴声中载歌载舞……“春风化雨不留痕”,一番为人之道在不知不觉之中化入众人心田。民主的对话、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锋,这就是充满智慧的教育场面,没有灌输,却“于无声中见惊雷”。然而,返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种种异化的现象不免刺痛我们的神经。且看以下课堂情景,便知情况堪忧。
  现象一:抓不住“牛鼻子”
  一位老师在教学《观潮》时,安排了这样的过程:看《钱江潮》视频、听录音读课文、齐读课文、画画大潮水、演演观潮情景、老师讲解关于水龙王的传说、诗朗诵。这堂课可以说融合了电脑、音乐、科学和美术等元素。经这位老师这么一折腾,一篇很简单的课文就变得高深莫测了。这种繁琐哲学,仅仅为了一个外在漂亮,显得“水性杨花”而没有语文味。
  现象二:“种了别人的地”
  新课改有个响亮的名词:课程开发。于是,一些老师在教学时盲目地拓展教学视野,课上也作一些精心的调控,为的是让出时间给学生以课外信息,抑或是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知识广博。也许嘴里还念叨着“精彩不容错过”!结果语文课变成了科学课、美术课,这叫“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现象三:把学生当演员
  也许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许是为了给听课的老师一个惊喜,我们的老师绞尽脑汁进行花样翻新,许多课堂看似热闹,但实效甚微。甚至有些老师常常会把现成的课本丢弃在一边,就匆匆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与辩论,很多东西可能还是课前所准备的。殊不知,这恰恰丢掉了语文课堂中的本真――语言的诵读、感悟与应用。
  现象四:“电脑糊弄人脑”
  多媒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空间,但是现在不少老师认为不用课件就是传统课。不论合不合适、需不需要,统统用起来再说。结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不说,更为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对语文的独特体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这种追求外表的华丽成为语文教学的“灾难性隐患”。
  孟子曾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就是说“广博学习与详尽解说,为的是能整合并返回到简约的境界中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感悟其哲理,一个词汇在脑际蹦出:简约语文。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教育专家周一贯也说过:“简约语文的实质就是从语文本体出发,理性分析语文教学的历史处境,以良知关心语文自身应该解决的问题,以思想追寻教学的优质与学生生活福祉的教育形式。追寻学生生命的原生态,就是要真正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生态,回归语文的原点。”
  笔者以为所谓“简约语文”,就是要得自然之道,大胆取舍,该简不繁,彰显语文的本质。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最大技巧就是简简单单的听、说、读、写;语文最本质的属性是工具性;语文最本真的一面就是追求简约,而抛弃功利引诱下的假、大、空。
  1.简明的目标――简约语文的方向盘
  教师要精心制订教学目标,每一节课都要告诉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将怎样地检验,让学生清楚明白。一堂课能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够了,真正让学生每节课都学点有用的东西。
  我们呼唤“内容理解与表达形式有机融合”的语文课,然而很多老师却一直走着“分析课文内容”的老路。其实,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要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否则语文课就成了科学课、故事课。如果长期这么钻在内容的怪圈里的语文课堂,模糊了语文的影子而空耗了教学的时光。名优教师王崧舟执教《鸟的天堂》时,就将此课的落点放在探究语言形式上,欣赏文本的语言魅力上,通过读、悟及适量的演示,让学生把玩语言。课堂上,孩子们在听故事,但更是在品尝与体味语言的琼浆。
  2.简朴的设计――简约语文的展示台
  好课堂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更不是按部就班的“设个套子给学生钻”,而是在听说、读背、写作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催生的。我们要教给学生干干净净的语文,而不能细枝末节地去“种别人的田”。
  特级教师金明东执教《猫》,既没有课件,也没有表演,一块大黑板一支白粉笔,竟然让人赞叹不已。他在引领学生体悟文章语言时,通过有声有色的引导,洋洋洒洒几笔,就扎实落实了双基;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活动时,让学生感悟作家老舍的精心写作与生活情趣,给学生播下了欣赏文学、热爱文学的种子。设计的简朴,使课堂照样有了收获的精彩和“收成”的丰富,真是妙不可言!
  3.简练的教法――简约语文的工具箱
  有一位名师说,课堂教学宜“淡妆”而不宜“浓抹”,因为过多“浓抹”只会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干扰信息,而清新淡雅的课风却如一盆幽兰给人无穷的遐思。
  《卧薪尝胆》是一则历史故事,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前放一段战场的视频吸引学生,或者用富有气势的开场白来震住学生的心,但是这种表面刺激带来的热情过后,打开课本学生又陷入学习的无趣中,甚至还想着刚才的精彩画面而无心研读课文。绍兴市优秀教师董菲老师执教《卧薪尝胆》一时,利用绍兴的人文优势问:你们知道“古越龙山”吗?有的说这是绍兴的老酒名,有的说这是海龙王住的地方……教师说这是绍兴的一座名山,也就是我们天天在说的府山。我们北海小学不远就是府山越王台,二千五百多年前,越国当时就建都我们绍兴,“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来源于此,下面我们来看看文中哪些写法体现了我们绍兴的特色――尽管大家对府山公园耳熟能详,但知道它有怎样的历史积淀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当大家得知故事竟然发生在自己身边里,大家不免对这座伴随自己长大的城市增添了好多神秘感,听觉及相像的巧妙结合下,学生兴趣倍增而如入佳境,可谓“意味深远”!
  4.简洁的语言――简约语文的入场券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应清清楚楚,绝不东拉西扯。事先教师要对教案作一翻“检测”,剔除教学中非本质因素,保证课堂训练的“纯度”。一如秋高气爽的时分的天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也应清净、透明而体现实效。
  教学柳宗元《江雪》时,笔者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仅仅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老人是在欣赏风景,他在欣赏‘万径人踪灭’风景。”有的说:“我觉得老人是在磨砺自己的斗志,试试自己的老骨头有多硬。”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他不喜欢躲在屋里取暖,看起来很清高。”课堂上学生思维是那么活跃,那么深刻。那么独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效率。”课堂中笔者省去了不必要的空谈,更多的是教学的留白,就如“千山鸟飞绝”中的“孤舟蓑笠翁”一样,教学氛围如画境般空旷而长远,给人无穷的思考空间,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5.简便的学法――简约语文的实训场
  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有的有效的方法,教学设计的环节尽可能简化,不要设计许多陷阱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玄奥而不可知。
  语文学习常常需要感悟,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孙建锋老师的课,被称为“富于魔力的对话”。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既是非常自主和自如的,但又是极其深刻、多元的。虽然孙老师的课堂有时显得不够“热烈”,给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感,即便偶尔有一两个动态的东西也如过眼烟云很快消失了,但细细回味之后却发现,他的课让学生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譬如,他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当于学生陷入简单思维时,经过他的点拨,后来的发言就显示出质的飞跃。请看: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个问你走入课文,大家一定会惊喜的发现(生静心研读,教师投以微笑与期待的表情)。五分钟后:
  生1:我们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却是在麦地里上课,他们的课本就是麦穗(有所感悟)。
  生2:是的,我认为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就是学习的教室(学生受到第一个学生的启示,而智慧萌生)。
  生3:苏格拉底教育弟子总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这样的感觉是刻骨铭心,让人终身难忘(学生由前面学生的回答而继续研讨课文,得出了比较规律性的认识)。
  生4:真有趣!这些弟子太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最后才会落得两手空空(学生领悟到学习必须有创意)。
  学生学语文,归根结底是靠自己感悟去习得的。在孙老师的引导下,文本引发了鲜活的思考,学生在品味文字之际多了份与之交流的亲切感与期待感。语文学生可以闭目静思,可以放声诵读,可以同伴小议,可以如品茗般字斟句酌。这个过程中,教师尊重孩子独特的感受,鼓励他们谈真实的想法,他们可以一吐为快。简便的学法就是如此真切,学习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简约语文是本身就是一件玲珑剔透的艺术品。它的构架,需要教师有作家般敏锐的目光和敏感的头脑;需要教师在平实的课堂中捕捉灵感,适时、随机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需要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升华而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简约的语文课堂里,语文学习不再是折磨人性的生命苦旅,而应有“随风潜入夜”的悄然浸润,更应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闲适与雅致。正因如此,我们应该抛开一切不必要的私心与杂念,打破华丽的外表追求与形式攀比,追求文本流露的固有清香与独特神韵。
  “大爱无痕”“大道至简”,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少为”与“无为”给学生个张扬个性的机会,让语文成为地道、纯净、透明的语文,如此才能真正守住语文的本真,回归教学的原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821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