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文化,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为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阐述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存在的问题:
  1. 对教材把握不准。面对新教材,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无从下手,甚至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新教材比喻成以前的政治教材,也有的干脆删繁就简,只向学生介绍书中提到的各种应用软件如何进行操作,而忽视了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提升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也有的教师“依葫芦画瓢”,教材上怎么写,就对学生怎么教,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同时,由于各地师资、教学资源和学生基础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遇到了困难。
  解决策略:
  重视教材,而不唯教材。新课程标准里强调要摆脱“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因此,面对新教材,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本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特别要求我们处理好两个关系:
  (1)能力与工具软件操作的关系。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而不是对某一具体工具操作的训练,要注意以过程和方法为引领,以典型工具应用为示范,鼓励师生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工具,有助于发展学生技能应用的迁移能力。
  (2)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关系。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策略:一是知识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原理中安排一些小型活动来练习技能。二是任务引领,知识穿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学习方法和技能。这两种策略有机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效,使学习效率与效果有机统一。
  存在的问题:
  2.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教学时,老师忽略了该课程自身独有的特点,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只有很少量时间来上机实践,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搭配。这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作法,势必导致学生的学习偏离教学目标,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
  解决策略:
  2.在理论中联系实践、将理论融人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再认识理论。
  高中信息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根据“Intel未来教育”的思想,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既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
  存在的问题:
  3.教学评价模糊化。在新课程体系中,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但事实上,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理解较为模糊,也有的教师根本就不考虑过程性评价,只关注总结性评价方案,这种对总结性评价功利性的倾向,往往使信息技术教师把新课程上成专业培训的形式,从而把信息技术课程引向“死胡同”。
  解决策略:
  3. 采用多元化、灵活化、人性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开展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手段;使用在线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水平;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电子作品情况,评价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等。
  另外,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比如,在对学生作品的过程性评价中,我们要重视“半成品”的评价与任务解决过程中的评价相结合,要及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做的过程,以评价为引导,重在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培养和能力开发。
  同时,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基础薄弱”的学生,使我们的过程性评价做到有理、有据、有情,真正体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培养目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044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