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标教材“统编”理念与实践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祥山

  摘要: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创新编写课标教材是守正出新,但是编写教材应该有一个适合学生的“统编”标尺。这一尺度包括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学段层层提升教学内容的“统编”,也包括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学段级级衔接教学内容的“统编”,还包括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学段编写班子统一的“统编”。现实的情况是,编者没有完全给一线教师一个明确的“此统编”。新课程的统编问题,是一个理念和实践对接的问题,是一个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课标教材;统编;理念;对接;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3-0056-02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放手让各研究机构、出版机构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创新编写课标教材,原本就是守正出新。但是,无论哪个研究机构或出版机构编写教材,都应该有一个适合学生的“统编”标尺。
  “教材是给学生看的,教材的主人是学生。”这一适合学生的“统编”,应该包括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学段层层提升教学内容的“统编”,也应该包括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学段级级衔接教学内容的“统编”,还应该包括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学段编写班子统一的“统编”。可见,此“统编”并非课改之前的彼“统编”也。只要一线教师吃透了这些“万紫千红”之下的“春”,那么,春光融融的课堂将百芳争艳。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编者没有完全给一线教师一个明确的“此统编”。能够完全转变教学方式的教材还在期待之中,“转变教学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教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编写出真正适合学生主动探究的教材,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存在着情趣寡淡的缺陷:先是政治的泛化,接着是德育概念的狭隘化、公式化,极少考虑情趣的因素……”政治大于认知,思想高于认知,道德越过认知,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严重错位;种类大于认知,芜杂高于认知,知识越过认知,教材种类与学生认知相去甚远;跨度大于认知,坡度高于认知,标准越过认知,教材衔接与学生认知难以挂钩。看看,小学开设了多少门课程;再看看,初中开设了多少门课程;最后看看,高中又开设了多少门课程。这些课程能不能进一步整合,某些内容能不能进一步融合,不必要的内容能不能加以舍弃?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的课程不用说在编排上都有一个系统的设计和安排,但是,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从初中到高中的衔接,甚至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衔接,三套编写班子是否在编写时真正做到了跨度、坡度、标准上的恰切衔接呢?单元和单元之间,章节和章节之间,这种螺旋式的提升是不是让教者、学生能够稳步接受呢?有研究指出:“新教材模块化设置及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知识,不少章节内容和顺序被打乱,知识的逻辑线条被人为割断。”此言得之。
  就教者的理念而言,即使编者科学解决了“此统编”的问题,一线教师还是在多年的惯性下行进。
  一是我们的教师苦,即使吃透了新的课程标准,也没有时间深究新的课程标准统筹之下的所有教材。或者说,即使阅读了编者有关编写意图的介绍,也没有时间去通过研究教材真切体会这一意图是否达到。
  二是我们的教师仍仅仅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上,还没有真正成为学者型的老师。即使有时间去深入、全面、系统地挖掘教材或求证编写意图是否达到,也缺乏进一步跟进的方法培训、理念获得与切实实验。
  鉴于此,我们应该明确,新课程的统编问题,是一个理念和实践对接的问题,是一个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
  一、系统组织专家队伍,分段吸纳骨干力量,实验课标课程,在千帆竞发、百花齐放的开放式教材编写态势下,聚焦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实际,解决好“此统编”的问题。
  二、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由过去无关紧要的人事公务式培训转为极具专业针对性的教学技能性培训,使全体教师最终理解课改精神,深研课标课程,领悟编写意图,具化教材链条,体察编排得失,从而从根本上发现课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依靠实践之检验修订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用硬性规定切实给教师减负,归还教师的自我学习时间,以在保证教师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开辟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同时,通过奖励教师的教研行为等一系列措施激励教师走以研促教的创新教学之路。
  四、实行教育专家下基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践行接轨制”,让课改理念拥有全新的广阔的足以使之枝繁叶茂的土壤,最终促生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让转变结出硕果。
  如此看来,建设一流教材,解决统编问题,乃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重中之重。教材质量没有提升,教师素质就无法得到提升,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做主”就会成为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肖远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J].语文建设,2010(11):37-38.
  [2]郑林,郑楠.教材编写如何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来自英国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J].历史教学问题,2010,(3):130-133.
  [3]吴宝莹.三思苏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J].数学教育学报,2011,(3):22-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046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