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本行文通过对河池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坚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就业竞争力 提升 实践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状况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尺度和标志。然而,与其它老牌高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不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不明显、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选择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直接关系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河池学院是在原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于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河池学院自升本以来,努力克服所处区域劣势和自身办学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准确定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立足河池,服务地方,面向基层,突出特色,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首先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要根据所处地域环境、资源禀赋和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才能拥有广阔的就业市场。河池学院所在的广西桂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是中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水电之乡”,红色文化、刘三姐文化、长寿文化等享誉世界。这些资源优势为学院培养服务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河池学院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围绕“立足河池,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努力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要,结合桂西北矿产资源开发和中小型企业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开发的实际需要,形成了应用化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优势特色学科;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相适应建立科研机构,组建了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文学创作人才培育基地、桑蚕研究中心等多个自治区重点研究机构;与地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调整专业设置。针对河池市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养殖业等支柱产业,以及大力发展旅游业、物流、经贸加工、批发零售业、绿色长寿食品加工等现实需要,逐年增设了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科学以及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同时,根据地方文化建设发展需要,开设选修课,如开设了本土文学资源课程群、本土自然资源开发课程群、民族音乐、民族传统体育等。这些措施不仅使河池学院在服务地方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中获得经济收益,而且大大增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效性,促进了学校发展和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
  2、 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
  河池学院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资源,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地方资源情况,另一方面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需要。如依托学院所在地刘三姐故乡、旅游文化名城宜州市的优越条件,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利用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人口普查、市场情况调查等工作机会,派出统计学、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直接参与政府的调查统计工作;利用桂西北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体育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培养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体育等专业学生,每年组织他们参加河池市的“铜鼓山歌艺术节”、宜州市的“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本地区桑蚕养殖、甘蔗种植和制糖工业的区域资源优势,培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与应用等专业人才,利用学科优势帮助地方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利用本地区厂矿资源培养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人才,通过见习、实习、顶岗培训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各种实训锻炼机会,同时了解本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和本专业就业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地方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适应地方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教学模式,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为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毕业上岗的“零过渡”目标,河池学院遵循互利性、协调性和教育性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例如以桑蚕养殖基地、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桂西北特色资源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等项目为依托,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实施灵活多样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优秀大学生见习村官、学生干部到地方政府直属部门挂职、新闻学专业学生到各报社见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服务社会,锻炼独立工作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2)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河池学院注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协助单位开展调研,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院还不定时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担任客座教授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培训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产品生产流程等,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积极探索“订单式”,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培养人才。例如物理与电子工程系与河池市车辆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的合作培养,每年都有几十名毕业生到该公司工作;深圳华昱集团、广西轴承厂等企业也连续多年来我院预订毕业生,形成了校企双向互动、良性发展的合作机制,有力的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制定师范生顶岗实习制度,促进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顶岗实习是教学、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条有效路子。河池学院前身是师范类院校,目前开设有十几个师范类专业,为促进这部分毕业生充分就业,从2008年起,河池学院就在河池市、柳州市部分贫困县开展了“顶岗实习,置换培训”项目工作,先后组织了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的高年级师范生670余人下乡顶岗,服务乡村小学学生达2万人。通过师范生顶岗实习这种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岗位实习、实践,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锻造,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也使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实践证明,顶岗实习是保证我院师范生充分就业的成功举措。在教育部2009年11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河池学院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还被列入其背景材料,《中国教育报》也对此做了报道。

  (4)以社团牵头,大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河池学院充分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河池市、宜州市下属乡镇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引导青年志愿者到各社区、乡村开展法律问题咨询、桑蚕病虫害防治、家电维修等公益活动;支持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参与实验室建设、或直接参与教师对企业的产品技术革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较强的职业域和岗位适应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
  (5)坚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以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有助于促进学生就业。河池学院积极启动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作,每年5月和11月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试,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以保证学院至少8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取得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4、以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
  (1)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河池学院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设置有10个课时的创新创业教育。该课程从大学一年级起开设。一年级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二年级重点进行“就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我能行”的信心培养,并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参加实训基地的生产、管理、销售,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三年级重点进行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开展“百名企业家就业创业论坛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的基本素质;四年级重点进行敬业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到基层就业。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融素质教育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学院坚持走应用性、民族性的特色建设之路,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大力扶持各类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聘请校友中的著名作家东西、鬼子、樊一平等担任文学社团指导教师,强化对学生的指导,营建了浓厚的校园文学艺术创作氛围,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高素质、多能型写作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区内外各类比赛,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汇演、全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体育和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学院从2006年始,成立了公共体育教学部和公共艺术教学部,将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女生节等体育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5、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
  (1)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为毕业生提供有力的就业环境与政策保障。学院严抓“一把手工程”,将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了“学院领导-就业主管部门-系(院)-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的就业工作链,形成了“领导主抓、中心统筹、系(院)为主、全员参与”的长效就业工作机制。
  (2)强化激励措施,在经济上扶持毕业生就业。为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读懂政策、用好政策,学院每年拨款10000元用于印制《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解读手册》,毕业生人手一册;设有专门的激励措施,每年给予到“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到村任职”等基层岗位毕业生每人500元奖励;给予100名困难毕业生每人600元补助,残疾毕业生每人800元补助;给予创业成功毕业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
  (3)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外出开拓就业市场。学院搭建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广泛搜集人才需求信息,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为毕业生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服务;同时,积极外出开拓就业市场。以2011年为例,河池学院用于开拓就业市场经费10万元,先后派出25人15次到区内外开拓就业市场,派出10人分别参加广东省深圳市人力资源局和东莞市人力资源局举办的校企合作洽谈会。
  (4)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学院每年定期举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颁发仪式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办证程序、小额贷款申领程序”的专项培训;同时,积极邀请成功创业校友回校讲学,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全方位帮助毕业生加入创业行列,以创业带动就业。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历史相对悠久的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薄弱、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为弥补差距,更好的培养出符合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摆脱对老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单纯模仿,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特色、资源禀赋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河池学院作为广西桂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坚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地方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获得了强大的人才支持。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责任所在,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谢安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2011(3).
  [2]杨涛.试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08(24).
  [3]孟丽.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
  [4] 谢安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1).
  [5]鲁鹏飞.提高毕业生择业竞争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社科纵横,2009(10).
  [6]崔雅莉,马于强.扩招形势下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02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