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备课,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管建强

  新课程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实验探究和技能训练,增加了资料分析和思考讨论,强调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以及与社会的联系。为了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必须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备课。
  一、教师要坚持“长备课”,切实增加知识储备
  有一次,在我市举行的高中生物特级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中,所有的听课教师完全被精彩的课堂吸引住了。课后,一位年轻教师问执教者准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45分钟。”这个回答“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们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这个回答实际上提出了“长备课”与“短备课”的问题。“短备课”即备一个课题,这自然很重要,但如果不注意“长备课”,不去天天汲取,就难以有成功的“短备课”。
  1.阅读是一种吸纳,要多读书
  教师是读书的职业,要坚持读好“四书”:教育经典、教育期刊、人文书籍以及学生作品,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多与学生交往
  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接触,走向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灵活的思维、纯洁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基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来安排自己的教学,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3.加强生物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要积累生活
  叶圣陶先生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我们应该从每一次备课做起,围绕教学内容,整合知识储备,进行精心的设计,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背景,赋予生物学科知识以生命活力,备课的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二、走出“集体备课”误区,提高实效性
  误区一: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备课组先将各章节分给每位教师,由各教师分头撰写教案,然后由备课组长汇总成册。
  误区二: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备课组成员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优势,“在线查找”、“成功下载”,然后汇总成册。
  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
  某校备课组经过集体备课,在上同一节课时,基本出自于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引入,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问题,一样的过程,教师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这般“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针对以上误区,我们要切实加强对集体备课的研究,按照“先期备课——主讲发言——集体讨论——达成共识——个体再备”的流程进行。集体讨论应重点研讨如何将“时间花在刀刃上”:重点怎么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疑点怎样消除。着力点要定准确,使教师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三、有效进行“动态备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习者分析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等有较科学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设计。对学习者的分析也就称之为“动态备课”。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备课时要抓好“开头”,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体液调节——体温平衡》时,学生刚上完体育课,让学生分析喝冰冻饮料时体温调节的过程,讨论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在辨析“基因型相同,表现型是否一定相同”时,展示韭菜和韭黄的培育过程图片,学生立即就能得出“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的结论。
  2.了解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所谓学生实际,其一是学生的思想实际,其二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的实际不了解,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组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时,了解到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再加上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利用学生的身体模拟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脱水缩合过程,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是动态的、长期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理念,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以可行的教学策略配合,定能灵活实施教学,从而不断地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课改”的“有效备课”新路。
  (责任编辑 谭有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45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