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认知角度看“蛋糕”的一词多义现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孔元元

  一、引言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认为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的实体间没有任何的对应关系,音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人们在以知词汇的基础上认识新事物,造成了符号无意义的拓展或延伸,即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多义现象是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但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隐喻和转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在词义的变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据认知语义学对多义现象的分析,描述变化多端的真实世界的语言是以隐喻的形式体现的,各种意义之间是系统的,自然的关系,即后一个义项是以前一个义项为基础的:A→B→C→D等。(Taylor,2001:106—115)Leech(2000:318)认为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实现的。但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它们在词义扩展和延伸中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人们在构造词汇新的意义时认知结构是怎样的?英汉的词义延伸是否完全一致?本文从对“cake”一词从转喻到隐喻的意义变化,探讨和回答以上问题。
  二、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观
  隐喻和转喻作为人们的重要认知方式,对人们认知事物和事物概念的形成,语言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Lakoff和 Johnson认为,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这个投射过程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联想为基础,即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关系特征。所以隐喻也可以说是用一种人们所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表达另一种新的抽象的,不易感知的概念。例如,空间是具体可感的,而时间则是抽象的,不易感知的,于是,我们就借空间的语言表达形式描述时间,如“时间很长”、“下个月”等。而转喻的本体和喻体是在同一域中进行的。两者是一种替代关系,即通过某个认知上的显著部分或特征,或有特殊关系的临近事物理解整个事物。例如,我们用“头脑”(head)转喻首领、头脑、智力、天赋等。正如隐喻靠的是相似性联想一样,转喻离不开相关性联想。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研究一直都备受关注。而近年来,转喻研究也逐渐开始受到中外认知学者的重视。实质上,转喻更具有本源性,即在很多情况下转喻是隐喻映射的基础,但它们之间并非截然分开,Johnson曾说:“相似性是被增添到邻近性上的,因此任何转喻都带有一点隐喻的色彩,任何隐喻也都带有转喻的痕迹。”(Goossens,2002:351)
  三、cake的义项分析
  词汇的义项大致包括本义和引申意。再次对事物进行范畴化或概念化的过程,即词义的引申过程。它是指从单义词的一个中心结构变为多义词的中心结构。cake的概念的改变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是从本义的邻近性关系考虑在本概念内进行拓展,这从认知角度来看属于转喻。二是从本义的相似性关系考虑,向不同概念域映射、拓展,即不仅把蛋糕看成一个由鸡蛋、面粉加糖和油制成的松软的糕,意义单一,而且把它看成与它形状相似的块状物,这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隐喻的思维结构。当“蛋糕”被重新概念化后,它所涵盖的事物更为广阔,不仅包括外部特征的相似性,而且包括事物内在的重要性,如“好的东西”。
  词汇包括简单词、合成词和习语。因此,我们在分析cake的义项时,主要从简单词和习语的意义两方面出发。为了更清楚地描述“蛋糕”由转喻到隐喻的意义转变过程,我们将“cake”的义项分为以下几项。
  (1)a soft food made by baking a sweet mixture of flour,eggs,sugar,etc.(糕、饼、蛋糕)。
  (2)a flat shaped piece of something,esp food.(饼状物,尤指食物)。
  (3)shaped or hardened mass of a substance.(块状物)。
  (4)the total amount,esp,of money or goods,that is to be shared among everyone.(人人均有份的钱或货物的总数、总量、总额)。
  (5)(sell)like hot cakes:(to be sold)very quickly(销路很好)。
  (6)Have one’s cake and eat it(too):t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omething without the disadvantages that go with it(非正式,得其利而无其害)。
  根据词典对义项的标示,义项(1)最早使用,是cake的本意,这个义项包括了cake的具体和典型性特征,即“由鸡蛋、面粉加糖和油制成的松软的糕”,如“a chocolate cake,to bake a cake,a birthday cake”等,而其他的几个义项都可被看成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意思。根据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cake在最初用来表“蛋糕”这个概念时,音和义之间没有认知理据,是任意性的结果。而义项(2)就带有转喻的认知特征。蛋糕是食物中的一种,且其形状与各种饼类相近,因此把蛋糕转喻为“饼状物,尤指食物”,如“a potato cake,a fish cake”等。这就是利用了两者之间在“食物”上的相关性,即邻近性,在同一“域”内,以部分代整体,这就是转喻的思维模式之一。义项(3)用蛋糕表示“块状物”,很形象。因为我们在吃蛋糕时一般都是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所以在表达“a cake of soap”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蛋糕一块块的样子。在这里,人们不再把蛋糕看成食物的一种,而是看作一个与蛋糕形状相似的块状物。随着转喻成分的减小,隐喻的成分增大了,但暗含的转喻基础仍在。在义项(4)中,由于一个整的蛋糕经常被几个人分成几小份来吃,蛋糕的意思在此是人人均有份的钱或货物的总数、总量、总额,所以看到这个意思我们就会想到分蛋糕,英语中有“Cake Division by Majority Decision”和“How to cut a cake almost fairly”(Google网),汉语中也是如此,如“1.9万亿元的大蛋糕怎么切?解析2006年中央财政资金五大流向”,“谁在切分医疗蛋糕”。蛋糕也可以被看成货物的一种,在这里分蛋糕就代表分货物或资金的总量。根据分析该义项既可看成隐喻又可看成转喻,属于两者的交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各种花色的“蛋糕”纷纷出炉,“春运蛋糕”“手机蛋糕”“年底市场蛋糕”“假日旅游蛋糕”“求职经济大蛋糕”“被冷落的蛋糕——农村市场”,等等,不一而足。这里的“蛋糕”都具有“市场”的意思。义项(5)中的“销路很好”也是指代市场这个意思。这时表达的意思已经从具体的食品域“蛋糕”跳到抽象的经济域,由于两者所处的域不同,即从一个域映射到另一个域,因此用“蛋糕”代替“市场”可以被看作隐喻的思维方式。“蛋糕”的“市场”义开始只是临时的,但随着大众媒体的广泛使用,“蛋糕”的新义逐渐被人们接受、认可,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卫生、金融等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蛋糕”的“市场”义已经固定下来了。但“蛋糕”的变脸并未停止,由于“蛋糕”的词义特点,它一般指好的,预期能给人们带来利润的市场,一般来说,好的市场就能带来利润,所以“蛋糕”又转指利润、利益等。如“经济全球化既非‘蛋糕’亦非‘陷阱’”(《经济参考报》,1998年2月20日)“海尔认为,要想在受机市场上取得突破,必须做一块蛋糕独享”(人民网,2003年1月23日)。义项(6)中的“cake”也是指利益、利润的意思。如“Internet life no piece of cake for smaller newspapers,weeklies”,“Sustainability,Hamiltonian value,and NNP in a Cake-Eating Economy”(Google),“Privacy:Internet users want to have cake and eat it shock”,(By Grant Gross,IDG news service)。另外,无论如何,利益当然是越多越好,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像“做大2800亿投资做大奥运蛋糕,基础设施投资是亮点”,“把舞蹈市场的蛋糕做大”这样的句子。“做大……蛋糕”便成为颇为流行的经济用语。随之而来的词语还有“做精”“做实”“做优”“做活”“做火”等。义项(5)、(6),以及“做……”都与本义具有相似性特征,从认知角度来说,属于隐喻性思维模式,因为这些义项中的各实体引起了“蛋糕”向不同域映射。这些义项都是与第一个义项,即本义有相似性特征。这正符合了认知语言学中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验哲学思想。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1)在这六个义项中,义项(1)是本义;义项(2)是转喻;义项(3)、(4)是转喻与隐喻的交叉;义项(5)、(6),以及“做大……”都属于隐喻的认知思维。隐喻性义项多于转喻性义项,但由于人的思维的复杂性,不可能一下子截然分开两种思维方式,因此就会出现转喻和隐喻的交叉现象。转喻性思维是在邻近性基础上产生的联想,而隐喻性思维是在相似性基础上产生的联想,语义范围更广阔,所以在词义延伸中隐喻的作用大于转喻。但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了转喻的基础性作用。(2)从以上汉语中和英语中关于“蛋糕”义项的分析及举例,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人类对世界万物认知基础的相似性,“蛋糕”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意思都大同小异。但是又由于汉语和英语语言的不同特征,有些意思又难免会存在细微的差别。
  四、结语
  本文通过从认知角度对“cake”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表达了多义词延伸的认知思维结构和呈现方式。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转喻的邻近性思维特征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进行的。在词汇意义的延伸中,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的作用要大于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但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且两者具有交叉现象。由于人类认知结构的基本相同,英语和汉语在词义延伸方面大体相同,但是又由于英汉语言的不同特征又难免会有所差异。“蛋糕”为何会产生如此多的新义?从词汇学角度来说,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表达的需要,因此就会创造一些新的语言成分,即通过创造新词或通过词义延伸的方式表达他义。“蛋糕”带来的新词语丰富了语言词汇,使词汇花园更加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Dirven,R..Metonymy and metaphor:Differentmental strategies of conceptualization[J].Leuvense Bijdragen,1993.
  [2]Goossens,L..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ny in figurative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A].Byword of mouth:metaphor,metonymy and linguistic action 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C].Amsterdan:Benjamins,1995.
  [3]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Z].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5]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The Commercial Press,2003.
  [6]汉英双解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现代外语,20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64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