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波 张璐璐

  【摘要】大学体育从身体素质练习到兴趣爱好培养,从单一的身体素质联系到兴趣爱好选项,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在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之外,从教学认识到教学思想上都在发生变化,针对大学体育教学的相关分析,笔者在这里进行简单的归述。
  【关键词】高校 大学体育 现状研究 分析探讨
  大学体育的教学改革在经历了选项课教学改革之后,目前在国内高校当中,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学校目前还是在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在进行微型调整,逐步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点的教学模式,而还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把体育教学改革与学生的自主性身体锻炼结合起来,这种形式的完成主要依靠的是各种体育社团,而在体育社团的组织形式上有教师负责制下的单一项目训练组,也有与社会俱乐部联合起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方式,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式,目前还仅仅停留在以教学为目的,学生在各种体育组织和项目的参与中,始终是以完成学业为首要出发点,对于项目的主动性接触不足,这是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但是我们的不少学校对此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学校体育课重技术学习轻理论教学是一普遍现象。我们对于目前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包括的几个主要问题有:对于体育教学课程在大学教育课程当中的定位和认识;自我的体育价值观;体育学习与体育参与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发现,有接近百分之六十五的学生认为大学体育是大学课程教学当中的一部分,对于高校当中对于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视说明国家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重视,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的学生认为大学当中开设的体育课程并非简单的是为了学生身体素质联系和提高,因为对于学生的生长发育而言,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在生理发育方面已经算是成年人,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了帮助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所以身体锻炼单一的依靠大学体育教学是很难完成的,而且现有的大学体育教学思想在中学阶段已经贯穿,所以大学体育在继续帮助学生锻炼身体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完成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育,让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参加体育的习惯,让体育活动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应该是大学体育应该完成的任务。因为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之后即将进入工作岗位,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不是会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大学阶段的体育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在百分之六十五的学生心里,参加体育活动首先是一门课程的学习,是需要达到考核标准的,这是首要的任务,也是他们参加体育的首要目的,所以不管学生的体育积极性是增强了还是降低了额,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并没有摆托被动,因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担心体育考核不过关,在这种被动的学习心态下,他们努力的完成各种技能学习,但是进入社会之后就完全改变了,因为工作上的负担和压力,而体育考核的压力却完全没有了,所以他们的体育行为也就终止了,这是高校体育教学不希望看到的结果。而在体育价值观调查中,学生基本上都能知道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也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生,人们在膳食营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却被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而抵消了,所以身体锻炼很重要,但是又有一些学生很无奈的选择了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参加体育活动量减少,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可以说,在学生的体育意识还没有培养起来的时候,学生的体育活动已经开始减少,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这种活动的减少就是在告诉我们体育活动在遇到各种繁忙的工作和学习压力时,是必须放弃的生活内容,这就很难形成一种运动习惯,所以笔者认为在体育习惯的养成中,真正意义上理解体育才是最关键的。在对于学生目前体育学习和体育参与程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每周都有一次体育学习的机会,这是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特点,这个时间主要是给学生锻炼身体而转向时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体育课时间,除此之外,学生基本上没有其他体育学习时间,而学生体育参与的时间却相对比较多,比如说各种体育文化生活的参与,包括活动的组织等,虽说在这些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并没有直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但是作为服务人员,但是他们受到体育的熏陶,对于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可能并不小,所以在学习和活动参与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在学生的终身素质教育培训方面,大学体育教学要走的路还很长。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在教学改革研究方面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发掘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所在,帮助学生把体育学习兴趣变成体育习惯,这样才能从思想上主动去参加,这种没有任何外加因素的参加锻炼才是我们终身体育思想培育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蒋国河.推进高等教育捐赠事业:价值传承和制度创新[J].江苏高教.2005(06).
  [2]柯佑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供求及其均衡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5(01).
  [3]陈笃彬.中国大陆民办高校的发展进程及特点评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5(02).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编辑/杨俊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81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