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类高职院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文华 黄克铭 丁世民

  【摘 要】本文从体育类高职院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入手,以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体育类高职院校后备队伍“自我推荐、竞争上岗”选拔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过程进行了探讨,思考和分析了体育类高职院校后备队伍建设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 高职院校 后备干部 队伍建设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27-02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党委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是保证高校新老干部交替和高校改革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结合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以继承以往选拔培养后备干部优良传统为基础,针对当前体育类高职院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干部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体育类高职院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使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机制。
  一 体育类高职院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
  体育类高等职业院校一般要承担三大任务:一是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实施奥运战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承担向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的任务;二是以体为本,为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承担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升学和就业问题的任务;三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承担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体育人才的任务。我国目前独立设置的体育类高等职业院校有12所,均为体育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多数体育类高职院校形成了从普通小学、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以及运动员终身教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办学格局,而且多数学校还要承担繁重的比赛任务。与其他类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相比,体育类高职院校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上有以下特点。
  1.后备干部队伍要求专业技术性强
  体育比赛是按照项目来划分的,很多项目之间没有关联性,从选材到专业比赛,专业技术性强,涉及专业技术门类多。仅以奥运会比赛项目为例。每届的奥运会比赛项目虽有细微不同,但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资料,奥运会比赛项目划分为大项(SPORT)、分项(DISCIPINES)和小项(EVENT)。如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分28个大项。其中,有些大项还设有分项,有些项目没有分项,却有小项。根据我国实施的奥运争光计划,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必须基于完成奥运争光计划来进行,对干部要求专业技术性强。
  2.后备干部队伍涉及专业技术领域多
  体育类高职院校一般都设有业余体育运动附属学校或专业运动队,还有体育高等职业教育系(部)和专业,除了专业性强外,涉及专业技术领域多。后备干部除了一般行政干部外,还涉及专业竞技体育训练的教练、领队、部长,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干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和教学科研专业性干部。另外,还要有懂得行政事业管理的专业干部。
  3.后备干部队伍可选拔的人员范围比较窄
  体育类高职院校基本上是由体育运动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所以在人员结构上,运动员出身人员较多,虽然满足了专业技术性的基本要求,但覆盖不了全部专业技术领域,而来自其他领域的教育教学人员,对专业性体育训练又不精通。体育类高职院校缺乏既懂得体育训练,又懂得教育教学的人员。综合素质高的后备干部可选拔的人员范围比较窄。
  4.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内容相对较广
  从以上的特点中可以看出,相对其他院校来讲,体育类高职院校后备干部的培养内容要广泛得多。对于不同的专业型干部(包括体育训练、体育专业项目、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以及体育知识的普及和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等)培养内容涉及面宽,培养任务重。
  二 创新体育类高职院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的实践探索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广州市伟伦体育运动学校的基础上,由广州市体育局创办的一所全日制体育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的成立为广州市竞技体育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广州市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学院以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为中心,遵循“体教融合”的办学方针,形成了集竞技训练、体育教育、体育科研于一体,从普通小学到高等职业教育以及运动员终身教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办学格局。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设有体育运动系、体育产业系、体育保健与康复系和思想政治课教学部,义务教育设有附属学校,竞技体育设有20个运动队。
  目前,基于后备干部对学院建设发展大业的重要意义和针对当前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学院党委从本院不同发展阶段对干部的不同需求出发,进一步增强对后备干部工作的重要性、科学性认识,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更适应体育类高职院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包括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等重要环节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在机制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1.严格执行干部管理权限
  本院干部有市管干部、局管干部和院管干部三种类型,学院按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规定》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严格执行干部管理权限,对于市管干部、局管干部实行“配合工作、积极推荐”的方针,按照院管干部“自我推荐、竞争上岗”的选拔机制和程序,对于符合上级部门要求的领导干部,开展积极的推荐选拔工作。
  2.创新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机制
  学院在后备干部选拔机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把干部选拔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到全市体育系统,实行“自我推荐、竞争上岗”的机制和“自我推荐、民主测评、综合考察、预示公告、会议决定”的程序,加大了选拔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第一,自我推荐、竞争上岗。学院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自我推荐、竞争上岗的方式,公开选拔政治素质好、专业技术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中青年骨干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通过“自我推荐、民主测评、综合考察、预示公告、会议决定”等程序环节,层层筛选,好中选优,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后备干部选拔机制。不仅拓宽了后备干部的选拔渠道,使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管理层面的优秀人才都有平等竞争和择优录用的机会;而且增加了教职员工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提高了后备干部建设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有效克服和防止了干部选拔的不正之风。

  第二,民主测评、综合考察。学院在选拔后备干部过程中,除了采取自我推荐外,还进一步加大群众参与、民主测评的力度。事先通过网络、简报、文件等方式公布后备干部的选拔条件、遴选范围,在自我推荐的基础上,组织全院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公开推荐;在初步确定票数较集中的候选人后,再通过民主测评、会议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综合考察后备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坚持把群众参与贯穿整个过程,让教职员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进一步落实广大群众在后备干部选拔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也进一步强化了后备干部的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
  第三,预告公示、会议决定。学院在选拔环节的自我推荐、竞争上岗、民主测评、综合考察之后,预告公示拟提拔后备干部的候选人情况,公布检举电话和联系邮箱,通过让群众知晓、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充分听取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群众的意见,充分考察拟提拔后备干部的思想、人品、知识、能力和作风,绝不实行“一锤定音”。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实行民主集中制,最终由党委会讨论决定后,公布后备干部人选。
  3.严格执行定期考核制度
  学院实行“干部试用期定期考核”制度,一般干部任命都有一年或两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后,学院结合年度考核、业务学习、实践锻炼、民主评议等形式,对后备干部采取动态考察、跟踪考察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对后备干部综合评鉴的准确度和有效性,同时也进一步增强后备干部的进取意识和自律意识。对于考核合格的干部,及时予以任命;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干部,实行延长试用期或“能者上、庸者下”的严格制度。
  4.加强后备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
  第一,集中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学院充分利用体育系统的资源在后备干部培养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集中培训和实践锻炼等形式,加大对拟提拔使用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在建立培训制度的同时,加大在培训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力度,采取“情景教育”“案例分析”“社会考察”“课题研究”“随队训练”“随堂实践”等灵活有效的形式,切实加强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管理素质的教育,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岗位轮换和挂职锻炼相结合。一个人长期在一个部门、一种岗位工作,难免会产生视野局限、思维定势和倦怠情绪。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不仅可以促使后备干部尽快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知识、转变新思路,而且促进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工作的理解、沟通和协调,增强了学院整体工作的凝聚力和协调力。学院实行后备干部轮岗制度,让一些处级和科级后备干部参加岗位轮换,到其他单位或部门的相应岗位工作。同时,要求机关青年兼职做学生辅导员,参加大学生暑期军训等。由此进一步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岗位需求,进一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从而帮助年轻的后备干部改变工作思维观念、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组织部门在岗位轮换中进一步考察后备干部的人品、能力和专长,为以后更加有的放矢地培养和使用后备干部提供相关参考。
  第三,由于历史和专业原因无法轮岗的干部,实行挂职锻炼的方式。利用体育局系统的优势实行挂职锻炼,是培养后备干部政治业务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学院通过干部借调、由下级单位到上级部门“上挂”、上级部门到附属单位“下挂”、同级单位相互间“平挂”等途径挂职其他单位,使得十多名后备干部在战略思维、全局观念、组织协调、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为各级领导班子和管理骨干增添了新生力量。
  三 对体育类高职院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的思考
  从有关高校在创新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体育类高职院校要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不仅要思想认识到位、体制机制健全、保障措施有力,而且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多渠道多途径选拔和培养后备干部。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体育类高职院校的特点和特色,按照“体教结合”的要求,不断创新体育类高职院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
  1.跳出体育看体育,识得庐山真面目
  体育类高职院校常常将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与体育高等职业教育对立起来。这样的观念,在全国12所体育类高等职业院校中很普遍。因而名为体育高等职业院校,实际上却将举办高职教育列为辅业。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跳出体育看体育,只有在干部队伍中更新观念,在队伍选拔渠道上增加“引进”机制,才能识得体育的真面目。
  2.正确理解“以体为本”的内涵
  有种观念认为“以体为本”就是仅仅局限于竞技体育,忽略了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在干部选拔时,只注重竞技体育干部的选拔,往往忽视了教育和行政干部的选拔。应正确理解“以体为本”的内涵,以市场为依托,以服务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为宗旨,做好体育职业教育的定位,按照《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做好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积极完善体育类高职院校各级各类干部队伍的建设机制。
  四 结束语
  由于体育类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尚处于探索改革的起步阶段,随着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以及体育类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发展和成熟,我们相信体育类高职院校后备干部的建设机制一定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健全和创新,为体育类高职院校优秀后备干部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机制保证和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沈雪梅.试谈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J].理论界,2005(5)
  [2]陈雁.新时期地方院校中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8(4)
  [3]熊磊.论干部挂职锻炼制度的创新[J].福建论坛,2009(8)
  [4]梅同杰.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J].党政干部论坛,2011(1)
  〔责任编辑:庞远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12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