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两千里,究竟有多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志明

  在一次市级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同课异教”《夸父追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篇课文。为使学生真切感受这则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三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对文中“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这句话进行了重点研读,其中对“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一句更是重打深敲、反复品读。然而,由于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法的不同,三堂课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也是大相径庭。
  【案例一】
  师:这句话什么地方让你感到特别神奇?
  生:“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猜一猜,“两千里”有多远?从我们这里到哪里?
  (学生分别回答从教室到杭州、上海、美国、崧厦、丰惠,其中崧厦、丰惠乃是本市的两个乡镇。)
  师:“两千里”差不多是我们这里到北京的距离。夸父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厉害吧?
  生:厉害。
  师:谁能读出这种神奇的感觉?(学生朗读。)
  【案例二】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神奇?
  生:“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有一个成语叫“一日千里”,说的是千里马一日能跑一千里,快吧?
  生:快。
  师:可夸父居然“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比千里马快多了。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学生朗读。)
  【案例三】
  师: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了神奇?
  生:“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为什么这里让你感到特别神奇?
  生:我们一眨眼只能跑一点点路,夸父一眨眼却跑了两千里。
  师:“两千里”有多远?
  生:有好几间教室吧?
  师:远远不止。
  生:可能有操场那么远。
  师:也不对。两千里是1000000米。(板书:1000000)咱们操场的跑道一般是400米。(板书:400)请大家算一算,这两千里大约需要绕着操场跑几圈?
  (学生计算得出需绕操场跑2500圈,惊叹不已。)
  师:夸父一眨眼差不多在操场上跑了2500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夸父真是太神奇了!
  生:夸父真是太厉害了!
  师:谁能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神奇?(学生朗读。)
  【反思】
  两千里,究竟有多远?案例一中,教师让学生猜一猜“两千里”会是从教室到哪里。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尚未建立基本的地理学概念,也没有形成基本的空间距离感,所以他们的猜测大多不合逻辑,纯属胡猜。见学生从本市猜到外省,从中国猜到外国,教师只得自己解释:“‘两千里’差不多是我们这里到北京的距离。”可尽管如此,仍有很多学生还是体会不到“两千里”究竟有多远。
  案例二中,教师借“一日千里”这个成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应当说这样的设计是很“语文”的。一可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夸父奔跑速度之快;二可在无形之中帮助他们理解“一日千里”这个成语,可谓一举两得。然而,预设“看上去很美”,但若是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终究还是枉然。对于生活在江南的孩子来说,“千里马一日能跑一千里”这样的说法,根本无法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形成有效对接。由此可以推断,他们对“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的感知自然也是模糊的、肤浅的、苍白的。
  与案例一一样,案例三中的这位教师一开始也让学生竞猜“两千里”究竟有多远。学生同样乱猜了一通。然而,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他立即调转教学的航向,放慢教学的步伐,引导学生以操场跑道为例,算一算“这两千里大约需要绕着操场跑几圈?”正是这轻轻一点,学生蓦然发现:“两千里”居然需要绕着操场跑2500圈。这对他们的心灵无疑是一次极大的震撼。至此,教师又顺势而导:“夸父一眨眼差不多在操场上跑了2500圈,你有何感想?”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唯有基于学生的认识起点,以学定教、顺势而导,才能摆脱“高耗低效”的梦魇。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17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