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针对“90后”中职生的德育课多媒体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波

  摘要:多媒体作为一种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凭借其能将抽象语言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以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交互特点,在各领域的教学课堂上都深受青睐。在“90后”占据学生主体的今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是否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改变,以求更好地适应“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最大程度的优化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呢?本文以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为落脚点,探讨了针对“90后”学生主体所应采取的一些多媒体教学方法。
  关键词:“90后”;心理特点;德育课;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74-02
  一、引言
  21世纪,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现行的教育理念也明确指出: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也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尤其是融合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技术。
  当代建构主义者认为: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因此,知识构建的过程,是应该由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自身,即学生主动完成。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理论研究表明:知识的获取途径有三条:视觉、听觉、视觉加听觉。获取内容最多的途径是视觉加听觉,可以记忆65%的内容;如果受教育者只通过视觉来学习,只能记忆25%的内容;如果仅依靠听觉,则只能记忆15%的内容。这些数据可以证明,在德育课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视听觉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针对“90后”的德育课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一根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说到尾”。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完全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尤其是对于“90后”而言,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度,更是不高;更不能适应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改要求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德育课教学突破陈旧的形式,如何调动教育主体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成为目前德育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便捷有效的操作平台。伴随着学校网络教学条件的日趋稳定和成熟,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德育课课堂教学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笔者认为,面对当下的学习主体“90后”,我们更应该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技术,将该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形成更为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强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有效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使多媒体信息向多角度、多元化转换
  网络学习的交互性是指人与人、人与电脑、电脑与电脑之间,通过不断的双向交流,从而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90后”的成长过程,恰好是计算机网络蓬勃发展的时期,网上冲浪、利用网络了解信息,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计算机的交互性在课堂的运用,就能够更好的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转换,学习主角的兴趣可以被完全激发,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随之提高了。
  例如,笔者在讲授《法律基础知识》一书中的第三课第四节中的《民事责任的种类》时,就预先让学生做好课前调查,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搜集与民事责任有关的典型案例,并通过阅读和查找资料等方法,从搜集的众多报刊中选取一到两个贴近生活的事例。在课堂上,利用20分钟时间让一部分同学以PPT的形式向大家汇报自己的自学成果,其余的知识点,则要求他们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发表见解、交流意见、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巩固简单知识点,同时也有利于突破知识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技术,比如他们之前建立的QQ群以及博客等将自己的见解上传,或者对课堂中大家的见解提出质疑,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这些形式的采用,可以让一些平时在课堂上没有勇气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营造出课前—课上—课后热烈交流的学习气氛。
  (二)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大限度的运用各种资源;同时,教学的知识容量比传统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然而,鉴于“90后”相对缺乏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的现状,笔者认为,作为国家思想政策方针传递者的德育课教师,身上的责任更重一些。如何有意识的引导“90后”树立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如何为国家造就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每一个德育课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运用,或许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例如,在涉及《加强质量监督,保证产品质量》这一节时,在对课本知识进行分析的同时,笔者还特别穿插了许多关于三聚氰胺事件的相关资讯,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不仅对三鹿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介绍,而且还组织学生一同深入探讨,探究这一事件出现的种种原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爱心,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更生动介绍社会热点,达到不仅传授了相关知识,同时也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同感。
  (三)激发信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老师一味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情况,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自己主动地寻找知识,主动的建构知识,于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地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以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形式,对课堂知识进行一一展示,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调动学生感官,促进他们的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考虑到“90后”爱面子、怕丢脸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要利用好课堂的时间之外,还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可以发动学生,通过建立QQ群以及公共博客等,进行课下的讨论和交流。这些新的教学平台的展开,除了可以让全体学生共享学习资料,实现知识的共享之外,而且也能够提供一个自由发言的平台,便于那些在课堂上没有勇气发言的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声音”。
  三、结语
  由于生长时代、环境、背景的不同,“90后”有着不同于“80后”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笔者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对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真正做到了解学情、掌握学情。这一点,对于德育课教师尤为重要,因为德育课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担负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曲直的任务。这样在德育课众多教学手段中,多运用占据重要地位的多媒体教学及相关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415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