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和转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冬林

  摘要: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数困生)问题作为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问题的子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对高中数困生的形成原因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数困生的转化方法。
  关键词:数学学习困难学生;高中;对策
  数学学习困难生(以下简称数困生)问题是高中阶段的一个常见问题,是每个数学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数困生是学困生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困难生是指智力正常,而学习有障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些学生有四个特点:(1)思维发展存在缺陷;(2)基本学习技能存在缺陷,基础知识缺乏;(3)不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不能建立知识间的联系;(4)非智力因素存在缺陷。他在学困生方面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原因大部分在于教育而不在于学生,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获取文化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单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和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能力水平。
  笔者对连续三届高一学生所做的调查发现,平均有26.8%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学习困难。而在这些学困生当中,数困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数学学困生可以定义为:智力正常且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在同类群体中,数学学习水平较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一、高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层面
  (1)数学的抽象性使学生敬畏数学。在初中阶段,通常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来表述数学问题,例子生动且贴近生活。而到了高中,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才得到真正的体现,如,映射、函数等概念。它的抽象性是数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不适应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初中的学习使很多学生解题机械化,没有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不适应思维形式的变化也是数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3)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热情和主动性。数困生相对比较敏感、自卑,容易自暴自弃。在碰到学习障碍以后,往往会等待老师的解答,而不愿主动去解决问题,有的甚至马虎应付,抄袭了事。
  (4)对考试重视角度不同。数困生对考试更加功利,更加关注分数本身。对考试失败的原因,更多的归因于运气不好、状态差、写错了等主观原因,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考试的得失。
  2.学校层面
  (1)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观是数困生发展的阻力。由于以前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学校往往把培养少数尖子生看成是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对学困生的转化和帮教。
  (2)现有的教学模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很难把教师的注意力投向数困生的学习。由于数困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存在着“断链”与“破网”,而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引导不够,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却往往要求他们和数学学习优秀生一样,在相同的时间内接受同样多的东西。
  (3)情感交流的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教学实际中,很多数学老师认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是文科老师或者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造成了和数困生的情感隔阂,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就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培养数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情感交流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数学的抽象性要求教师教学时要做一些直观性的努力。例如:在讲函数定义域时,我举了一个盘子装菜的例子,菜的品种可以变,但盘子能装的菜的分量没有发生变化。使学生理解了什么在变化,而什么不会变化。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尤其是数困生的学习情绪,他们往往对枯燥无味的数学语言听不进耳。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交流。数困生的情感都比较较细腻,自尊心都很强。当他们取得一定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和数困生多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和沟通,充分肯定数困生的优点,一点微小进步,都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强化转差主阵地,加强学法指导
  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学习,那些数困生过去由于“跟不上队伍”而又没有受到老师足够的重视,使他们长期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现在想把他们重新拉回课堂,我们老师就必须从备课的环节开始认真准备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他们设计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作业要分层设计。
  3.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平时测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出一些简单变式的题目,一是让他们意识到课堂听讲的重要性;二是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460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