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感·情感·习惯·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道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12-02
  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培养的主要技能之一,所以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获得主要由两个因素组成,即语言能力和阅读技巧。语言能力是指拥有一定量的词汇和必要的基础知识;阅读技巧是指判断文体和文章结构,迅速掌握其大意,学生不需要查词典而根据上下文猜测某个和某些生词词义,有方向、有目的地搜寻文章的要点和推测深层意义等技巧。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增强阅读活动中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的做法如下:
  一、激励两感
  “两感”,即语感和情感。阅读学习也是一种认识过程,它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自学能力的形成,除了智力因素外,还需要诸多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一个有良好语感的学生不仅阅读速度快,理解正确,有时还可以弥补某些语法知识的欠缺。
  语言离开了语境,活的文字就成了词典中的词目。因此,教师应让学生通读文章,反复阅读。学生第一次碰到一个生词,又第二次碰到它、第三次碰到它,借助于上下文就可以理解其含义,而重视上下文的关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从整体的语境中指导学生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化”语言文字符号为语感能力。既然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阅读书报时获得信息的能力,那么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就应该为阅读服务。语法和词汇教学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阅读课的最终目的,因此,只要不妨碍文章的理解,所出现的语法现象就可以暂不作过细的讲解。要淡化语法,解释课文中的单词和词组也必须适度,不可以单词开花,不厌其烦地罗列各种与阅读理解无关的用法。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对每个生词都细讲,就势必会把一篇好的作品变阅读为词汇学习课了。那么,要不要讲解单词呢?要!但要有区别,要因情况而定。一般说来,对生词、词组可分三种情况处理:一是拦路词语,即不解决阅读就很难进行下去的词语,这样的词要讲,但不能深讲;二是语境词语,即某些生词其语境性含义特别强。学生要在教师的启发下从上下文中进行猜测;三是积极词语,即易和以前已学过的相混淆,而学生现阶段又必须切实掌握、运用的词语。
  我们从往年中考试卷中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题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内容是靠学生对英语的语感来完成的。而语感的形成则是靠学生自己从大量阅读中获得的。模仿朗读,增强语感,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理解和表达读物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同时朗读时学生的眼、口、耳以及大脑同时并用,这样还能增强理解和记忆。
  二、培养习惯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其阅读习惯是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形成一定阅读能力的主要保证。那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哪些阅读习惯呢?
  1.专注。读书要专注,集中注意力,把书读进去。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正确理解。学生一旦养成专注、认真阅读的习惯,就会影响到其他方面,对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非常有利。
  2.定时。定时阅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阅读时间、内容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它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方能奏效,因而切勿急于求成或半途而废。只有每日定时进行阅读并持之以恒,才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快速有效地搞好阅读。
  3.爱读。阅读能力的养成,除了训练得法,还要靠大量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有益的书报和画刊,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阅读,以启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辟第二课堂,成立课外阅读小组,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快速阅读训练。
  读什么文章,老师应精选各种阅读材料予以推荐。这些材料既要注意语言教学的需要,也要注意内容的健康,同时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难易程度相当,生词量应控制在百分之二三左右。除此以外,还要考虑文章的各种题材和体裁,题材有历史、地理、科普读物、社会情况、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等;体裁有议论文、说明文、叙事文等。总之,要让学生涉猎多种种类的体裁。语感是在不断地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大量的阅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得越多,语感就越强,对理解做题也就越有把握。
  培养快速阅读,要注意逐步提高阅读速度的训练。应制定各年级阅读速度标准,即规定每分钟阅读的词汇量(一般50~60单词/分)。阅读速度的训练一定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的原则,要有时限,阅读训练时应有时间纪录。
  三、引导分析
  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要靠教师的经验、敏锐的感知、多种方法、多变的角度和中肯、有分寸的语言,要因时因势相机而行。阅读时,凡是起作用的各种认识过程均可用于课堂,以提高理解力。实践证明,通过反思来识别思维能力,可以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训练学生“自我观察”,训练他们“大声思考”,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点:
  1.正确的思维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理解、分析文章的基本思维方法,教师要给予恰当地点拨。特别是对学生那些似懂非懂的地方,教师要适当点拨。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阅读一遍文章后都反映能基本理解文章大意,但是做题时总觉得问题模棱两可,不知怎样选择才合适。究其原因,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一些关键词的含义并未真正理解。解决的办法一是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反复阅读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对一篇文章从第一遍读到第三遍时,对文章的理解明显地会逐步加深。二是要根据基本领会的内容,简略写一篇小结。
  2.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理解,要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言外之意就是必须留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当作者不愿或不便于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时,便在用词上下功夫,有目的地使用某些词语,暗示自己的观点。
  3.注意所使用的修饰语。一个单词或词组便能使一句话的意思发生变化,尤其是修饰语,既能使一句肯定的陈述句语气更硬,又能使句子意思含糊不清,或者表达否定的意思。在许多情况下并非直接了当或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而是借助修饰语与暗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490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