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卜金超

  [摘要]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建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保障机制,重点在于构建高度重视的思想保障机制,运行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与时俱进的制度保障机制,素质较高的队伍保障机制,全面合理的质量保障机制,支撑有力的理论保障机制,科学的考核激励保障机制,足额均衡的经费保障机制,联动有效的环境保障机制。
  [关键词]体系转化 保障机制 构建
  [作者简介]卜金超(1974- ),男,河北邯郸人,中共邯郸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河北 邯郸 056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0年优秀研究生培育计划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00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27-03
  一、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通过各种途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材资源转变为各种教学要素的过程。
  1.实现体系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要求。“教学体系是联系教材与学生的中介,是传达教材内容的手段,是提升课程实效性的重要环节。”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层面,而要把成千上万的静态的文字活化为思想,浓缩为意识,提炼为精神,内化为品格,崇敬为丰碑,转化为行动,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
  2.实现体系转化,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做到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就事论事,而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大学生的人性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单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由知行的脱节变为知行的统一,由空洞的说教变为充实的实践,由表面工作、形式主义变为脚踏实地、讲求实效。
  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体系转化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进行全方位的德育监控和引导,才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力量的最佳组合,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互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意识重视不够。首先,部分领导认识肤浅,厚此薄彼。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忽视教育的内容和过程,认为有了教材、开了课程就万事大吉。其次,部分教师思想疲惫,思路不清,片面地认为读读教材、填鸭灌输就能使大学生心灵受到触及、思想得到深化。再次,家庭社会意识淡薄,领会不深。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有了技术、有了知识就可事业成功。社会上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纯粹是表面文章,虚得很,不管用,编制教材都是多余,体系转化更不必要。这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应在领导层面上层层衰减,工作效果在轰轰烈烈的加强声中确确实实地逐渐削弱。
  2.组织机构健全乏力。在教学机构上,不少高校存在着组织离散、机构混杂、各自为政、职能交叉的现象。据对河北省内的65所高校调查,成立专门机构的,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的只有可怜的几家,其他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不是挂靠在公共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等机构上,就是混杂在社科部、人文部等之中。由于责任不清,权限不明,他们接受着多重的领导,而不同的领导之间由于沟通不够,配合不力致使领导乏力。这样,谁都有责任,谁都管的重要工作事实上成了谁都逃避责任谁都不管的烫手山芋。
  3.规章制度更新迟缓。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严格、科学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但自“05方案”实施以来,一些高校不是有关制度陈旧,耽于创新,就是规章残缺,完善缓慢,缺少刚性约束,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管理脱节,职责模糊,措施失力。
  4.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资队伍存在着素质不高、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不是认为可有可无,就是认为谁都可以上。于是,不是为了让一些行政领导凑足工作量,方便评职称而让其兼职,就是把一些其他课上不好又不能辞退的闲散教师“优化组合”到这里来。其次,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门槛较低,导致人员庞杂,一些不太适合的人员不能得到及时的辞退、转岗和交流。再次,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名师匮乏,校际之间共享不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本来就存在严重问题的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5.考核激励片面低位。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监测濒于失控,重理论轻实践,重课本轻锤炼,理论与实际相分离。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标准单一化、片面化甚至负面化,停留在对知识接受的层面而不看学生有没有内化吸收,用分数作为衡量成效的标准,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学习,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实际表现缺乏综合的考察考核,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缺乏客观的反映。对教师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以是不是死人了、是不是少人了、课讲完了没有、学生成绩及格了没有等为考核目标,严重违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扭曲了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心不够,激励不足,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使得人心难安。
  6.理论研究徘徊不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上档次、高品位离不开强有力的理论研究的支撑。然而,根据对河北省现有的61所高校调查,理论研究滞后,是众多学校的软肋。有的学校科研氛围不浓,水平不高,成果不多;有的学校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基础薄弱,找不着科研的关键点;有的学校不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对大学生所热衷和关注的新事物、新现象研究的少、指导的少,不能解决学生思想、心理上的困惑;有的学校老师毫无科研意识,只顾埋头照本宣科,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不力。
  7.经费投入欠缺严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保障上,绝大多数学校总量偏少。教学正常进行需要的图书、资料、课件等购买不全甚至没有,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模式致使教学难以为继。有限的教学经费在分配时严重错位:领导多、教师少;理论教学多,考察调研、学习培训、社会实践、科研交流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584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