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书山有路勤为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会红

  近年来,本人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着手,围绕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培养要求,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举措,取得了一些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果。现结合教研体会,进行简要论述,请同仁予以指正指正。
  一、重视学习情感激发,以境激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学习情感能够对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提到推进和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关系、爱护学生,带着一颗“热心”、“爱心”和“诚心”,与学生真诚交流,解决生活学习难题,帮助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念,使学生能够把内心对学生爱转化为主动学习知识、探知知识的内在情感。另一方面,要抓住数学情境在探究情感培养的熏染作用,激发探究热情。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前数学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都是运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展示给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生活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解答这些问题,对我们生活学习具有较大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问题课时,教师就可以设置“学校离烈士陵园14千米,同学们步行从学校到烈士陵园,开展1.5小时行驶了6千米。照这样计算,还要行几小时到达烈士陵园?”生活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我们并不遥远,而是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让学生带着情感,主动参与到问题分析、解答过程中。同时,教师要抓住教学语言的“潜移默化”功效,多用“老师还没有做,看谁会做。”、“看谁能动脑筋,自己把这个题目做出来”、“老师还没有想到这个办法,这个同学做得不错”等鼓励性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慢慢建立起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发挥评价互动特性,以辩促探,领悟问题有效探究的方法
  在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师生评价辨析问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开展探究问题辨析活动,结合解题要求及自身解题观点,进行问题的有效思考、分析活动,让学生在“反思、评析”中,逐步领悟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促进问题解答方法的有效掌握,为有效探究问题活动打下“方法基础”。如在“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它的周长为12.56分米,高位40厘米,做100个这样的水桶至少需用铁皮多少平方米?”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先解后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结合现有解题经验,进行该问题案例的解答活动。教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通过巡视,有意让其中一位学生展示出解题过程为:“3.14×12.56÷3.14÷2+12.56×40=6280平方米”。此时,教师要求其他学生对照自身解题过程,进行思考,分析活动,找出解题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向学生提出:“你能像其他学生分析一下,该同学在解题中的不到之处吗?”要求对其他学生解题过程进行评析。部分学生提出:“该问题解答时,忽视了条件中三个长度单位名称,未能认真审题,将不同单位名称换位同一个单位,从而导致解题错误。”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小组探析,总结解答该类型问题时,一般采用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这样,学生在辨析评价问题过程中,解题思路及方法更加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从而将问题辨析的过程变为探究反思的过程,切实提升了学生探究效能。
  三、优化问题教学方式,以活促探,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效能
  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能够对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探究活动活动的实效,起到推进作用。教师应变动课堂教学的程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自觉、自动、自主地参与探究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先练后讲”方式,让学生在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先探究练习,然后教师再根据探究练习的结果向学生提供在形式上和解答上均具有多样性的练习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先行进行尝试探究,然后,教师在学生预习探究的基础上再进行拾遗补缺的针对性指导,这样,就能够使师生之间将探究获得的信息进行及时地交流,共同地讨论,切实提高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知识内容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这样,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逐步形成了创新精神和能力,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数学学科的内涵要义,紧扣数学问题特性,遵循学生认知学习规律,开展行之有效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有效问题情境中增强探究主动意识,在分析解答问题过程中,掌握问题解答方法要领,在多样问题解答中,发挥学生主动作用,逐步积累和树立探究素养。
  【作者单位:邳州市辗庄镇小学 江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64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