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革创新 提质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争鸣

  易门县地处滇中腹地,总人口1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就有13.7万人,居住着汉、彝、哈尼、回、苗等23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山区农业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但近几年来,该县没有因不利的客观条件和因素而放缓教育发展脚步。在吃透县情的基础上,易门县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思路,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育科研工作,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彰显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办学品位,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全县教育均衡、持续发展,创造了玉溪市教育史上的“奇迹”,走在了玉溪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那么,这样的成绩是怎样取得的?最近,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易门县教育局局长王友会。
  记 者:王局长,近几年来,易门县创新办学思路,加大教育改革与管理的力度,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
  王友会:近几年来,易门教育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易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举全力发展教育事业,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一是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围绕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学校布局调整、项目建设、城镇办学规模扩充、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环境育人和教师安居”等七大重点工程,近3年来,共投入资金7620.81万元,新迁建小学3所,排除危房31198.4平方米,新建校舍47994.4平方米,撤并收缩村完小以下的教学点21个。
  二是“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几年来保持在99.6%以上,辍学率下降到0.4%以下,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9%以上,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青壮年非文盲率达100%,教育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的督导评估。
  三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中教育实现了“高上线、多本科、出重点”的办学目标,2011年、2012年高考上线率达99.65%和100%,本科上线率突破了80%,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山区县名列前茅。杨青梅同学于2012年7月被清华大学录取。近3年来,中考平均分、优秀学生率均居全市第一,每年向市级优质普通高中学校输送学生300多人;职业教育超额完成招生任务,毕业生就业率、升学率之和保持在96%以上;学前教育入园入班率达83.2%。
  四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减负提质”要求,全面规范办学行为。积极开展以“养成教育、赏识教育、体验教育、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态势初步形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学生喜欢的学校,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建学生快乐的课堂”深入人心,多年来全县中小学实现了安全“零”事故,保持了学校的和谐稳定。
  记 者:易门教育有哪些特色?
  王友会:易门县以“内涵发展、提质增效、均衡发展”为主线,以“拓展内涵,提升品位,打造特色”为重点,着力彰显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办学品位。
  一是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围绕新课改理念,几经反复实验研究,强势推出了“易门县中小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及相关的评价标准,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近3来,易门县的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3人获国家级奖,40人获省、市级一等奖,39人获省、市级二等奖;研究的课题其成果有4项获国家级奖,3项获省级奖,11项获市、县政府科技进步奖;2011年县教科所被省教育厅认定为“云南省一级二等县级教研机构”。
  二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近3年来,共投入资金250多万元用于学校文化建设,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优化,打造历史化、诗情化、艺术化、哲理化、人性化、生活化的校园文化空间。现已建有省级“乡村学校少年宫”示范学校2所,市级“养成教育示范校”5所,市级“家长学校示范校”5所,省、市级“绿色学校”16所,省级“园林单位”5个、市级“园林单位”7个,省、市级“文明学校”17所。
  三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提升校长队伍素质。易门县历来重视校长队伍建设,制定了一整套校长选拔任用、培训上岗、考核评价机制,搭建了中小学校长成长的平台。
  四是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效益明显。全县有中小学建有勤工俭学种植基地56个、460.43亩,鱼塘2个7.6亩,小卖部40个,养殖基地57个,小猪圈170间1933平方米。每年出栏生猪约650头、鸡5000余只。全县学校勤工俭学年收入达160余万元。
  记 者:您认为哪些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
  王友会:需要总结的做法和经验很多,但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总结:
  一是推进依法治教,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认真贯彻落实“减负提质”工作要求,坚持依法治教,确保各项政策和法规得到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全县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二是加强教研、科研,改变质量增长方式。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易门县中小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加强管理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生产力”加以落实。
  三是加大教学资源整合力度,推进教育公平。从县情出发,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建立校际间结对互助机制,加大教师交流培训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学资源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加强“四支队伍”建设,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近3年来,共有13名教育行政干部、27名校长、120名教育科研人员、1730名教师到省内外参加各类培训,750人次参加了学历教育培训,3177人次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5000余人次参加了教师综合素质校本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培训面达100%。
  记 者:面对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给您们的启示是什么?   王友会:在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主要有: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关精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政策和人、财、物上给予了教育的支持。
  二是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以“制度管人,情感留人,事业激励人”为根本,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机制,教职工心平气顺,全县教育系统呈现出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立足山区和农村,坚持科学发展,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涌现出了一批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特色明显的农村中小学校。
  三是办学条件完备,教学资源配置合理。我县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完备,加大了校长、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记 者:“十二五”期间,您认为制约易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王友会:“十二五”期间,易门县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不足且不均衡。随着易门县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转城”的推进,城镇生源猛增导致教育设施、师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学前教育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山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仍然处于薄弱水平。
  二是教育经费投入筹措难。全县中小学危房和校舍拥挤等安全隐患点多面广,排除危房、修缮和扩建校舍等建设资经缺口大,县级财力难以适应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求。
  三是控辍保学任重道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性加大,随迁子女的变动频繁,给控辍保学带来了较大困难。
  四是教师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部分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记 者:如何进一步理顺体制和机制,采取哪些措施突破这些瓶颈?
  王友会:对于这些问题,易门县将立足县情,遵循教育规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切实把教育纳入全县战略发展重点和改善民生的整体布局中,确保组织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把易门教育的两个规划落到实处,使易门教育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继续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教育。健全完善社会力量投资教育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捐资助学。统筹规划,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管理。继续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不断提高“两基”水平。继续调整教育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大校本培训力度,优化教师队伍,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提高办学活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四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育办学特色。切实落实教育“减负提质”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的新路子。
  五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扩大联办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使学生“学得好,用得上”。继续保持“入口旺,出口畅”的良好态势,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按照《易门县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力争新建、新办2~3所中心幼儿园,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提高幼儿入园入班率。
  责任编辑 王世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65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