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水画的构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古人对山有着深深的崇拜之情,高山仰止。山在人的心目中高大、雄伟、神秘,具有一种超然、隐逸之感。古往今来借山抒发胸臆,寄托情感者众。当山林意境与人之情感产生共鸣,并以山水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便产生了山水画。山水画作为国画的一种,能体现中国人平淡自然的审美要求,给人以清淡雅正、飘逸虚静的审美感受。山水画的构图对于整幅画面效果至关重要,不论是布景山水、全景山水、边角山水或是界画山水,主旨立意与形式须以构图来完成。山水画的构图是完成一幅画的起始,起到基石的作用。唐代张彦远说:“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关于山水画的构图,画无定法但可以从历代画家经典作品的成功经验中得出构图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笔者归纳出下列十种构图方法:
  一、以少胜多
  在画面上仅突出一点绘画,另一点以轻淡相衬,形成无限的空间与深远之感,令人想到画外有画。如李成的传世精品《寒林平野图》,图中绘萧瑟的隆冬平野中,长松挺立,古柏苍虬,枝干交柯,老根盘结,河道曲折,似冰冻凝固,烟霭空蒙而至天际。画面以两株松树为主,此外用淡墨将曲折的河道、空蒙的烟霭作少量的烘染,给人以一种宁静深远、秀润淡雅的感受。
  二、居中取势
  在整幅画面中,几乎四周均有空间与空白,而所画的景物集中在中间部,其特点是突出表现主体,气势凝重而明快。如《丹山瀛海图》,画东海蓬瀛诸岛壮丽奇伟之景。洲岛环海,水际浩淼,舟樯扬帆远行。岛上山峦重叠,乔松挺立,琼阁楼宇深藏其间,岛屿之间长桥卧波。景色绮丽,意境开阔,动静相生;画面虚实、繁简相得益彰。
  三、均衡取势
  无论是上下或左右,以一方为主体,由密至疏,由浓至淡向大面积空间部位过渡,而空透有空间的这一方,画少许景物与主体相呼应,虽然有疏密与轻重,但整体均衡,这种构图方法为均衡取势法。如《踏歌图》,上段画奇峰对峙,和松林掩影中隐约的殿阁飞檐、曲折长廊。中段空白,云烟迷漫,似乎表示山谷中还有濛濛细雨。下段近景,画巨石、溪流、石桥、疏柳、翠竹和低洼的稻田,还有踏歌而行的农人。画面采用“一角式”布局,以对角线(从左上至右下)分割,形成左实右虚的结构。画面显然左边奇峰巨石,分量太重。所以右边画家以远山、殿阁尤其是疏柳和翠竹的枝干摇曳的动姿以及点景人物的安排,造成以动待静的对比,从而使画面左右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画上大片空白云烟,在构图上使画面避免壅塞,然而易于造成上下景物的分割。在右边显著位置画一株生气勃勃的高柳,贯入上部。同时使左边的近景巨石与山峰隐约相连,这样处理使画面上下连为一体,而又十分空灵、自然。
  四、疏密主从取势
  以一方为主,景物宜密,用墨宜重,突显主体,而大部空白处景物宜疏,用墨轻淡且散,形成疏密对比,主从轻重对比起势,轻淡散落部位用落款相衬。画技理论中所讲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道理就在于此。如《寒林重汀图》描绘的是隆冬时节的江南景色。图中山丘静穆横卧,水汀幽深绵延,落尽叶片的树木无言挺立,纤纤芦苇瑟缩于风中,溪上小桥空寂清冷,掩映于荒丘寒树间的屋舍阒无声息,所有景象构成一个萧瑟凄清的无人之境。重重的沙汀,气势浑茫厚重,这样又有别于此岸的芦苇萧萧、水流缓缓,又从格局气势上打破了平均状态。两侧的坡岭、树木、沙汀、屋宇等似同实异,彼此呼应,使静态的图画具有了内在的动感。从空间感觉上来讲主次、疏密因距离(留白)而产生。
  五、分段取势
  将画面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分成几段,段与段之间用云雾自然过渡,按主宾关系每个段落均有景物,则总体构成一幅完整、气韵贯通的山水画。如《鹊华秋色图》,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望,地平线上矗立着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中间一丛树左右中间三段构图处理得恰到好处,前后左右的空间感有层次而丰富,画面很有张力。
  六、满幅取势
  顾名思义,全幅均要画满。需要重点突出的则重写之,但要适当留白,无白不透而且闷塞,虽然布局满幅,但要分出浓淡、疏密、主宾,且不可浓淡难分,其特点是沉厚、凝重。如《葛稚川移居图》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画面丰富多变。山势高耸绵远,树木点缀其间,葱茏而有生气。
  七、相互呼应取势
  立幅画面上下呼应,横幅画面左右呼应,其关键在于上下分段或左右分段,以其中任选的一段为主体,重点突出,而另一段则断断续续地过渡,再以另一段的景物与主体呼应,或者是留白处与留白处相呼应,有笔墨处与有笔墨处相呼应,形成气韵贯通大局和谐之势。
  如《松溪钓艇图》,绘坡石间一株古松傍岸,老干盘屈势若虬龙。松旁杂树、小草相衬。松前湖面空旷浩渺,远山一抹,遥接天际。一叶轻舟载三人缓行于湖中,打破了画面的沉寂。松树与人物、远山相互呼应,高下、远近使画面生动富有诗意。图中自题诗曰:“丑石坐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知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八、折带形取势
  似一布带,从左折向右,再从右折向左,左右相折,呈步步高升之状。或从右折向左,再从左折向右。类似“S”形状的上下利用或“∽”形状左右利用。这种折带形取势法,古人立幅山水画中利用者颇多。如《青卞隐居图》所示,画中从近景的树到远景的山,整个山势呈折带,山势多变,山体深厚高大,意境深远。
  九、凹形取势
  立幅的凹形,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地灵活运用,或者将“凹”形放倒,似如“C”字形的左右颠倒利用。这种构图方法给人无尽的想象。如《江山楼观图》所示景物清润秀雅,描写江景,气势开阔旷远。江边丘陵起伏,近处碎石散布,杂树迎风摇曳,远处留白清江渺远、江水浩瀚。
  十、斜角对衬取势
  这种构图方法很常见,以两斜角相衬取势。或左下角与右上角相衬,或右下角与左上角相衬。如左下角与右上角有景物,则左上角与右下角留白或过渡,斜角相衬,有主有从,灵活多变,中间空透为好,似有若无(图1)。
  构图方法很多,在于画家巧妙安排与运用,以上几种构图仅是概括举例,不可死守,应随立意机变发挥构图的灵活性与不断创新。
  (注: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中国山水画研究,项目编号:2012CXS012)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曹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77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