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农村种植技术如何推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忠梅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又在于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效果最终将体现在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即农业技术的推广成效。只有当农户掌握了科技创新的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的质量效益时,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在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农业技术推广及其供求关系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技术推广包含了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供给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农业研发与推广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农业技术数量。需求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农户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并引入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成果数量。需求受到农户个人收入水平、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供给和需求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供给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将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如果没有有效的供给,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就无法实现,现代农业的建立、农民收入的增加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需求将决定着农业技术研究者的方向及成果的供给状况,并带动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开展具有实效性的研发及推广工作,从而形成对社会有价值的新技术。没有有效的需求,供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技术推广的实现过程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过程,其中,供求的耦合联动程度将决定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功与否。只有当供给与需求相吻合,才能实现供求的均衡,才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良性发展。因此,提高供求的联动程度将对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2供求视角下的河南省农业技术
  广现状及问题解放后的60多年来,农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河南省科技人员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致力于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技术[1]。近几年,河南省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载体,不断强化科技对粮食稳产高产的支撑作用。其中,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玉米新品种郑单958位居我国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全省粮食产量由“十五”年均415.0亿kg发展到“十一五”连续5年稳定在500.0亿kg以上。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543.7亿kg,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劳动生产率低、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些已经成为影响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供求角度来看,河南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对农业技术的公共产品特性认识不足
  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的产品”[3]。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组织呈现出高度的分散性和小农特点,公共产品的供给更为重要。现实中的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着行政部门委托的行政执法、公共技术推广、中介性技术服务和经营创收(物化技术推广)四项任务[4],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不是进行纯公共技术推广组织,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农民选择技术创新成果的积极性,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2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前,我国推行的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大面积推广与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目标曾经起到过重大的作用。
  但是,伴随着农村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在农业科技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还是在运行管理等方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河南省在1992年之后,对省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人、财、物管理权由原来的县农业主管部门下放到乡镇,农技人员属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人员,由于工资无保障,农技人员不得不靠经营农业生产资料来弥补收入不足。不少的农技站已经名存实亡,成为空壳,农技推广工作缺少依托和抓手。
  2.3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科技转化率偏低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长期以来实行无偿服务,作为国家在技术上对农业和农民的一种扶持。目前,我国的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0%,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65%~1.00%,发展中国家也在0.50%左右。由于资金的欠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极不稳定,全国参与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0.053%左右[5],这种状况限制了科技人员下乡入户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农技人员下乡难成为普遍现象。河南省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不足,不只是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强,更主要的是投入渠道单一。多渠道、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体系尚未形成。
  2.4农业技术存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矛盾
  河南省通过实施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工程,选育出了一大批新品种,使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8%,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换率分别达到45%和40%[6]。农业科研成果总体呈现出“基础研究追求高精尖、应用研究追求短平快”的结构特征,一些推广项目往往是由政府和技术部门确定的,并非农民最需要的技术。
  由于体制的制约,研究人员在确定研究项目时,一般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更未考虑对公众进行科普宣传的需要。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入户率和覆盖度低,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处于需求“焦渴”状态;另一方面,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推广应用,科技转化率低,这样的供求现状严重制约着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12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