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谈课外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立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觉能动性。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使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并引起高度重视,都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指导,促进了课外阅读的开展。因此,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但也有学生总觉得收获不大,写起文章来,还是“神”不起来。其实,这是不注意读书质量的缘故,而不能怪所读的书不灵。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有首谈读书的诗,诗曰:“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读书如不能牢牢记在心中,就如郑板桥所说,“胸中无适主”,这样读得再多,也是无用的白读,胸中有时适主,时时有收获,这样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科学家,没有漫无目的地见书就读的人,他们不仅注意读书的数量,而且更注重读书的质量,有人问老作家巴金:“为什么你的文笔那么流畅、优美”,巴老笑笑说:“我是靠熟读、背诵《古文观止》起家的,《古文观止》有222篇,幼年时期背诵这么多文章,实在是件苦事,但由于反复读它,熟读成诵,因此,下笔也就神起来了。”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从六岁到十四岁,就读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而且大半能够背诵,看过《史记》和《通鉴辑览》《西厢记》《水浒》,到十五岁入高小,已能写出通顺的文章来。刘绍棠十二岁高小毕业,已经阅读了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等许多名人的名著,十三岁就在报纸杂志上开始发表文章了。他说:“书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了。”
  少年儿童正值青春大好时光,精力充沛,应该多读些文学名著,但绝不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宋朝有个读书人陈正之,涉猎群书,却边读边忘,一无所成。有一天去请教朱熹,朱熹教他一次只读五字,连续读上几百遍。陈正之照此学习,后来果见成效。这虽然是一种强调说法。但读书不注意质量,不牢牢记在心里以备后用是绝不见成效的。所以,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去读,精读哪些、通读哪些、选读哪些、背诵哪些都要心中有数,既要专心致志地上好每节语文课,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
  读书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
  力,如此我们读书就得好求甚解,不单对于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要认真钻研或请教师友,以求彻底弄明白,就是那些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的地方,也要过细地加以思索,看看是否真的弄懂了。同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农村的孩子都有这样的体会:用车子拉柴禾,就要用绳子把柴禾捆牢,不用绳子捆,一路拉一路掉,到家时柴禾势必所剩无几。读书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做笔记,写心得,这正是捆知识的一根绳子,这样做便于加深印象,有利于巩固知识,便于找出重点,利用复习;便于积累资料,利于运用知识,此外还有助于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
  读书选择什么读物也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新东西不断涌现,书海茫茫,看不胜看,如果不在博中取精,认真挑选,不但容易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上当受骗,不是吗?一个缺乏知识能力的青年去看那些已经陈旧、已被淘汰的东西,得到的不就是废旧的知识秕糠吗?更有甚者看些反动淫秽、不健康的东西,误入歧途,不能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社会的罪人。阅读,首先要选好书。其次,阅读时也应有主次之分,有的书要精读反复钻研,有的书只作略读。不妨在量上多看一点。有的书就大可不必从头到尾去看,充其量大略翻一翻,了解个大概情况就可以了。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阳原县东井集中心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110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