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所认识的电磁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晋兴强

  从人类认识自然的进程来看,电学和磁学开始是各自独立的。“电”最早在古希腊时期发现,因被摩擦过的琥珀具有吸引羽毛等轻小物体的特性,而认识“电”。东汉王充著作《论衡·乱龙》中也有“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的描述。顿牟即琥珀;芥指芥菜子,统喻干草、纸屑等的微小屑末。掇芥的意思是吸引芥子之类的轻小物体。不过,其中“磁石引针”的记载属于当时世界上比较早的。当然,全面研究磁的第一人还是英国人威廉·吉尔伯特,1600年,他的专著《论磁,磁体和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磁体》,第一次使磁学由经验转为科学。顿牟掇芥也好,磁石引针也罢,它们之间都是非接触性的相互作用。但是到了1820年,丹麦科学家汉斯·奥斯特在实验中发现电流对磁针的作用,颠覆了人们已有的认识。记录到的实验现象是“在自由悬挂着的磁针上方,由北向南流动的伽伐尼电,把磁针的北端推向东,而在相同方向上,在磁针下面流过的伽伐尼电,把磁针的北端推向西”。从而第一次无可争辩地将电与磁联系到一起。紧接着,同一年,法国科学家毕奥和萨伐尔根据对电流的磁作用的实验结果得到了(恒定)电流元产生的磁场和该电流元的关系定律。后来,也是同一年,法国科学家安德烈·玛丽·安培前瞻性地认为,运动的电荷(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对运动的电荷(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所有的磁现象都可以归为运动电荷(电流)通过磁场而发生的相互作用。再后来,1837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把电力线和磁力线的重要概念引入物理学,指出电和磁是通过其周围的“场”发生相互作用的。
  在中学物理中,库仑定律处理的是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它是通过其周围的电场发生的,电场力
  F=qE,即静止的电荷周围只存在电场而没有磁场,电荷之间的作用不是超距的,且电荷及其电场还贮存了电场能;恒定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因为通电导线是电中性的);而运动的电荷周围既有电场又有磁场,电场只对电荷作用(不管运动与否),而磁场只对运动电荷(电流)作用,而不对静止电荷作用,有两个著名公式:①洛伦兹力
  F=qv ×B;②安培力F=Il ×B。它们分别指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及电流的作用力。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4年后的1845年,德国数学家诺依曼才明确定义了电动势的概念,并建立了电磁感应定律。从此,标志着电磁学的研究由先前的静止、稳恒,步入运动、变化的一般情形。1861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全面分析了电磁感应现象,并认为,即使没有导体回路,变化的磁场周围也会产生感应电场,有导体回路时,这个电场就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激起感应电流;另外,变化的电场就相当于一种电流,会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由此可见,电场和磁场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相互
  制约的统一体,并在特定情况下形成电磁场的传播——电磁波。1865年,他发表了震惊世界的《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论文,写出了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组。
  在恒定电流电路中,由电源两极产生的电场和导线上电流产生的磁场的组合,并通过其电磁场的能流密度矢量
  洛伦兹力公式涵盖了库仑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安培力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予以拓展,突破了前两者所受的静止或恒定条件的限制。
  总而言之,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组和洛伦兹力公式是经典电磁理论的两大支柱,分别提示了电磁场运动变化规律和电磁作用的规律,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地位相当于力学中的牛顿定律和热学中的热力学定律。
  众所周知,正是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才最终导致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这可以从他于1905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的标题得到证明。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当我们在场源电荷静止的参考系S内观测时,只能发现电场的存在。但当我们换一个参考系时,即在场源电荷q运动的参考系S′内观测时,则不但发现存在有电场,而且还有磁场。两种情况下,场源电荷都一样(而且具有相对论不变性),但电场和磁场的存在情况却不相同。这种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或者说由于从不同的参考系观测引起的不同,说明电场和磁场的相对性联系,或者说,电场和磁场具有相对性。
  以上是笔者对电磁场的一些认识,不妥之处肯定难免,希望批评修正。
  (责任编辑 易志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205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