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善于倾听赢得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巧珍

  《新课标》要求“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互动过程”“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会听了,听懂了,听出了问题,才能纠正,才能更好地互动,顺利地完成交际行为。倾听是教育的前提,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引导学生循序提高口语能力,赢得更多精彩人生。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重激励,引发倾听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分心,可采用多种激励方法,调动其积极性。我常用竞争法,刺激其倾听兴趣,发现能言善辩者,奖励能者先上,鼓励能者先说,吸引其他学生专心听,在竞争中抢先发言。
  1、言语激励。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教师要乐于用显微镜观察倾听者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展示他认真倾听的机会,满腔热忱地表扬其进步。如:“你听得最认真。”“最仔细!”“这么点区别都被你听出来了,真了不起!” 言语巧鼓励,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他品尝倾听的喜悦,获得成功感。学生做惯了听众,转换一下角色,赋其各种美称:“小小评论家”“小医生”“小主持人”等。学生总把老师看成榜样,故老师更要注意专心倾听,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如:在 辩论《小学生该不该上网》,我大胆放手,让双方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各自观点,然后交换角色,从另一角度再阐述另一观点,最后建议学生要多看有益身心和学习的节目,如:教学生赏《挑战主持人》,提高倾听和答辩力。
  2、 动作鼓励: 激励是在无声中进行的,与教学融为一体。学生是敏感的,教师细微的肢体动作的表扬,也能激发其倾听兴趣。即使还没开口,内心的感觉,就已透过肢体语言清楚地表现出来了。若我们态度封闭或冷淡,学生就会特别在意,不愿敞开心胸。相反,若老师脸带微笑,孩子就显得轻松,愿倾听,愿接纳对方,并敞开胸怀,表述听后感受。
  当然还有自然的微笑,礼貌的站姿等。老师站着,眼看学生,走到孩子旁,摸摸头,或冲他点头等,对其都是莫大的鼓舞。当然了,对不认真听者,也不能大声呵斥或讽刺,应放下“师道尊严”,默默站或坐到他旁边,悄悄帮他摆正听姿,督促他心领神会认真听。
  二、善引导,提高倾听能力
  倾听是种态度,更是能力。有趣听者,不一定都会听,需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认真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尊重他人,会赢得更多的尊重,要善于引导和教会学生“怎样听”。
  1、课堂引导,循序渐进: 课初,积极引导学生能听懂简短的话:老师提了什么问题,同桌说了什么,请你复数一遍,让其努力听懂并有意记忆,为口语交际打基础。高年级教材中,精美的文学作品很多,如《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等,颇具新奇感、神秘感,犹如文学“迷宫”,吸引着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精神探险。
  2、课外引导途径广: 课堂训练是主渠道,更需大量课外实践。日常生活是训练学生“听”力的大课堂,要有心引导学生走向多元化生活,多途径培养“听”力。一是变换教学手段,多倾听音乐:顺应时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打天下”,要变更为用电化教辅手段,借信息化课件等,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优美文章、相声等,以吸引注意力,增强感性认识,边观图,边倾听,再大胆说全面、说精辟。二是听生活乐事或时事新闻:“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有趣、形象的文学作品,如寓言等,学生最感兴趣,布置听,也受欢迎。检查时,可据学生不同情况分层检查:能力强者,说听后感;一般的,简单复述;弱的,听后说说。听听、说说,延长了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交流。三是听师生谈话: 阳光活动或大课间、晨会等,边活动,边倾听,在最短时间内理解、整合、积累信息,提高速记能力。四是听自然声响:广阔的生活环境是最好的课堂:莺啼蝉鸣、草长花谢、潮汐涨落……用耳朵,更用心“聆听”,再动笔写。12年岁末的第一场美雪,我带学生赏雪、观察行人、车地屋上雪景,聆听鸟儿凄叫声、孩子打雪仗的嬉笑声。教《安塞腰鼓》,我紧扣“好一个安塞腰鼓!”播放腰鼓表演片段,倾听录音,感受磅礴气势,领悟生命的力量。教《船长》,我及时播放各种嘈杂声,倾听秩序的混乱,再用比较法,说说船长能将混乱场面指挥得井然有序的原因。总之,要善于发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结合说、读、写、思,提高倾听能力。
  三、贵坚持,养成倾听习惯
  课标中真正提到“认真倾听”,是在第二学段,但一个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若没有第一学段最初的意识,第二学段也难完成目标。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进校第一天起抓,了解学生倾听情况,及时表扬、提醒,引领学生大胆听,教会听中明意,辨善恶,发表己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总之,倾听是把金钥匙,为学生打开更广的交流空间。让我们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致,养成倾听习惯,听中生疑、解惑、积累、成长。倾听,让学生受益一生。倾听,让学生听出聪明的头脑;倾听,让学生赢得精彩人生
  !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江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235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