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指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开展创新思维,从而产生新见解、新方法、找出新规律、产生新成绩或东西的智力过程。当前课改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因此,教学生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巧设悬念,培养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联系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将操作过程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数学知识表述生活问题,更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息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置有悬念的问题,将学生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生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就可设计如下过程:老师有4个苹果要分给2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学生动手分完后又问:现在老师有5个苹果要分给2个小朋友,改怎样分?学生分后就出现还剩下一个不够分的情况。这时老师就可适时提问:这该怎么办呢?组织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不同分法、并适时出示课题、讲解总结分数的意义。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分苹果情境下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活动解决问题,从而学到新知识、新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放开思路,引导创新
  课堂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的变通,从不同思路进行思考,对知识重组应用,逐步引导,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练习分数应用题:某工厂今年生产化肥3600万吨,比去年增加 ,去年+生产化肥多少万吨?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灵活的思考解答。可用1、 。2、x+ x=3600。3、3600÷6×5。4、 等几种方法。通过这样的练习,就把分数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整数知识应用题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等知识串联起来,使各种知识得到巩固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合作,促进创新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交流合作,使所有的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难度不是太大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创造性的解答问题。如出示:找规律填数(1、4、()、()……)学生就可找出1、 …… 2、前一个数+3 3、前一个数×4 4、前一个数×2+2 5、前一个数×3+1等许多规律。这样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创新,极大地调动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4、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定的经验。数学中加强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口、动手等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又可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可先从实物教具出发让学生认识角、线等三角形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的实物、教具,从中归纳出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然后让学生说:三角形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运用(如加固课桌椅等),并可让学生课后动手加固班级的课桌椅。这样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基础上认识三角形,既可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又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一些开放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交流合作,注重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244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