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准确定位 合理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鹏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7、6加几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初步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旨在通过操作、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思考的意识,优化算法。笔者听了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这一内容,他们在突破“凑十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
  片段一
  教师出示书本例题:8+5=?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上面一共有多少朵小红花,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有13朵小红花。
  师:不错,还有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生2:我上幼儿园时学过,我是用学过的方法做的。
  生3:我是用掰手指的方法一个个数的。
  师:如果按以前学过的方法,你会把5分成几和几呢?
  生4:5可以分成1和4、2和3……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把5分成2和3,8加2等于10,10加3等于13。这样计算最简单。
  片段二
  教师出示书本例题,并在黑板上贴了两堆小圆片,一堆8个,另一堆5个。
  师: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圆片。左边有几个小圆片,右边有几个小圆片?
  生:左边有8个,右边有5个。
  师:你们能用这些小圆片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生1:左边比右边多几个圆片?算式为8-5=3。
  生2:一共有多少个圆片?算式为8+5=13。
  师:同学们真棒!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加的?
  生3:我是一个一个数的。
  师:请你到黑板上给大家数一数。
  生3:(一个一个地数,把10个放一堆,另一堆放3个)一共13个。
  师:很快!老师留意了一下,你在数的时候分成了两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吗?
  生3:从右边拿2个到左边,左边一堆是10个,右边3个,一共是13个。这样算起来比较快。
  师:说得很好!如果用式子8+5计算,先把5分成2和3,8加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凑十法”。……
  同一教材,同一例题,两位教师的方法与突破的思路却截然不同。在片段一中,教师紧紧围绕几加几如何凑十进行追问,不敢放手。讲解凑十与5的分解时,学生由于没有动手实践的经历,很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能被动接受凑十的技巧。片段二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摆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感悟方法。在教师敏锐地捕捉与引导下,学生逐步逼近凑十的本质。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已有的知识构建起了较好的联系。
  但是两个片段并没有呈现我们所期待的算法多样化。尽管片段二中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引导,笔者认为在某些教学环节还可以有更好的处理。如教学8+5,学生通过操作得出凑十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提出:“为什么要把5分成2和3,分成3+2、1+4或4+1行吗?”如此设问,直击凑十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凑十的方法。
  其实,就这一内容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答案,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定位在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凑十法的算理,感悟凑十法的简洁性,进而形成优化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摆脱依赖摆小棒或者数手指的方法获得答案,而应该掌握更简洁的数学方法进行计算。教学完8+5后,教师还可提出5+8怎么算?学生会出现多种算法,单从凑十的角度来看,可将5凑成十,也可将8凑成十。如此设置小数在前、大数在后的习题,加强了思维灵活性的训练,对学生加深凑十法的理解与运用大有好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在数学思考上有更大的发展。准确定位学生的知识与逻辑起点,合理开发教材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大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252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