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两课”教学的师生互动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朝霞

  摘要:师生互动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就“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主要探讨了五种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一线“两课”教师课堂互动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两课”教学;师生互动;角色互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24-02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传播主导意识形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政治平台,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其重要。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完全尊重受教学生自身特点和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侧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理论讲授确实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方面有其优势。但由于其往往注重灌输,只是单纯强调教师主体、主导,互动不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能发挥受教学生的主体意愿及其能动性,出现“教师一言堂”、“教师中心论”,导致受教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被动地囫囵吞枣,从而降低了受教对象的学习的积极性、意愿及其主动性,结果导致学生逃课严重,“两课”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教材体系“繁”、“难”,难以走近学生。“两课”教材注重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相对刚刚系统接触“两课”的大学生而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而言,教材就显得内容繁多、知识结构体系庞大、理论深度较高。从而使学生不但难以把握理论的精华,而且望而生畏。要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单凭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能及时与教师沟通,解决疑点,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3.落后的教学手段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传统的“两课”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课疲劳,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难以接受,从而严重影响了“两课”教学成效。即使有一部分“两课”教师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也只是简单地将理论文字从书本搬家到屏幕,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丰富的播放、展示和扩展教学内容的功能,无情地扼杀了“两课”理论的鲜活性,致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大打折扣,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构建“两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理论知识深厚扎实。教师要吃透教材,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整体上掌握教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样才能高屋建瓴,保证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方向,不会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左右摇摆、含糊不定。只有对教学内容有系统地把握和充分消化,教师才能在互动教学中很好地与学生交流、答疑。
  2.强烈的责任意识。实行互动教学,不是减轻了教师的责任,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互动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课前精心设计,课堂上适时引导和有效管理,课后归纳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而且要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往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多得多的努力。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使得互动教学不流于形式。
  3.将理论与学生关注的现实紧密联系。“两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博大的知识储备,还必须把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检验和夯实理论基础。在这方面,“两课”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从受教学生经常和热心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国内外时事出发,基于两课相关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依据两课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广大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两课理论的欲望、积极性和主动性。
  4.具有亲和力沟通技巧。首先,“两课”教师在平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平等、公平,秉行换位思考的思维和行动,用博大和宽容的爱心去关怀和帮助学生,从良师益友做起,处处为人师表,在教态上亲切感人,有很好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与之接近。其次,“两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两课”教师应该多渠道、全方位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积极与学生沟通,不仅要知道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规律以及心理状态,还要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不同级段、不同时期的思想诉求。再次,时刻信任和鼓励学生。“两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忌空谈理论,而是用信任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去探索创造理论的实践对象,利用所学知识探索和发现真理,检验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三、构建“两课”师生互动型模式的具体策略
  1.案例教学法。“两课”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是和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教学中可大量采用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利用案例引出理论法。教师结合所要讲的理论知识,事先准备好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案例,利用已学理论知识结合拟用案例设计好与预讲授知识相关的问题。上课时先依据现实讲述或展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学生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回答。学生回答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给予引导和点评,进而延伸和引导出所要讲授的理论。(2)利用案例加深理论法。“两课”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过后,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所学理论,教师可选取与所学理论紧密联系的案例,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把所学理论与社会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做到活学活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很好地实现。(3)搜集评析案例法。课后,让学生收集与所学理论有关的社会实践案例,探寻出所学理论与案例的关系并进行评析,通过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两课理论分析问题、结合其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搜集案例时,教师可不设定范围,既可以是国内外实时和既往的时政要闻、历史事实,也可以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想、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惑;既可以是社会的美好现象、事物,也可以是不良的社会问题。教师主要看学生对案例评析时是否运用原理得当,是否观点正确,分析透彻。对于那些优秀的作业,教师要在课堂上展示并给予优秀的成绩。   2.分组互动讨论。分组互动讨论主要是在两课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后,组织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两课理论知识主题展开讨论。先是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相互交流以达到相互启发,而后再按小组陈述本组观点,最后再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解释和讨论,以达到全体受教学生之间的互动。
  3.角色互换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认真地去研读教材,可以实行师生的角色互换,主要有两种方式。(1)制作课件法。“两课”教师在借助多种现代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视频、Power Point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等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兴趣度的同时,事先让学生自主选择两课教材一节或一章的内容结合实践内容制作课件。在学生自主制作课件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特别是那些选择结合“两课”重难点教学内容的学生,在资料的收集、案例应用等方面加以帮助,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避免学生在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课件制作完成后,教师要留出充足时间给各位学生,特别是给那些对问题认知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生展示的机会,先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然后再由教师结合学生对课件的疑问对课件进行点评,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积极性,又要纠正学生认知偏颇。这样,学生不仅通过制作课件的过程对两课理论进行了探知,而且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两课教学成效。尤其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讲,这方面的锻炼有助于将来他们更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2)学生亲身讲课法。学生亲身讲课法是将所要教授内容由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把握上讲台讲述课程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备课,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同学进行课堂讲授。教师和学生通过角色互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也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老师的工作,加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增进了师生情感交流。这种方法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尤其适用。
  4.演讲法。演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演讲,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挑选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并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主题,如《概论》课中的“诚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础》课中的“理想”、“爱情”,《原理》课中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价值”等等。首先让各小组在课下进行演讲比赛,然后每小组选取最优秀的同学进行课堂演讲。表述能力的训练也是大学课堂最需培养的一种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网上交流法。师生的互动不应仅局限于课内,教师还要承担课下指导功能。学生对“两课”内容的困惑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迷惑并不一定是在课堂上遇得到、想得到的,并且由于课堂的时限,学生常常不能在课堂上表达,两课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媒介,譬如E-mail、QQ、BBS等与学生进行课下交流。教师既可以将“两课”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练习题等教学内容和思考分析发布到网页上,对学生进行两课内容辅导,也可以参与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热点、焦点,通过深入探讨,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结合两课理论加以探讨分析和解释。
  参考文献:
  [1]赵静.增强“两课”教学吸引力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2]王建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1).
  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A710056)
  作者简介:张朝霞(1974-),女,信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470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