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的原因分析与改善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针对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中央于2006年颁布“特岗教师计划”。本文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特岗教师计划”重点扶持的A、G、L三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县148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研,分析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并提出相应改善对策。
  【关键词】特岗教师计划 特岗教师 职业认同 改善对策
  一、前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然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的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水平不容乐观,制约了我国教育整体的均衡发展。为此,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颁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教师计划”,该计划以不改变教师管理人事权为前提,在现有教师编制内设立特别岗位;通过公开招聘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三年,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旨在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笔者通过深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A、G、L三县对148名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当地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完善对策,以期保障“特岗教师计划”高效合理地实施。
  二、“教师职业认同”概念辨析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从内心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一般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指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教师当前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1] 就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学界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仍未达成共识。本文采用古德森和库勒对“教师职业认同”做出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师作为个人和职业者,在生活和工作时会受到教师内外和学校内外的因素和条件的深刻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情感具体表现为“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师身份,乐于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做出积极的感知与恰当的评价”。[2]
  三、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将降低特岗教师职业效能,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加剧特岗教师不合理流动,使得当地教师队伍处在不稳定状态,影响当地教育质量的提高。分析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造成的原因,成为缓解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稳定当地教师队伍、提高当地教育质量的题中之义。造成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特岗教师个人因素三方面开展研究。
  (一)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1.城乡二元结构带来文化不适应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我国社会人为地分化为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作为在城市求学四年的大学生要去农村参加工作,能否适应农村社会的要求成为他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特岗教师对农村生活比较适应的占33.3%;一般适应的占26.7%;不太适应的占40%。这表明在特岗教师队伍中有部分人暂时还难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调整,特岗教师对农村文化不适应问题极易使得特岗教师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成为社会边际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特岗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使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
  2.政府部门的行为选择
  在调研的A、G、L三县中,L县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最为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出现不愿特岗教师留任的倾向。相关部门领导表示:他们很欢迎特岗教师来当地任教,改善当地教育状况,但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满后转入地方编制,工资由地方财政负责,接收这部分特岗教师会造成地方财政的负担。
  (二)学校环境因素分析
  1.特岗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
  “特岗教师计划”相关文件规定,特岗教师的绩效工资由特岗教师所在学校负担,但当地特岗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导致特岗教师绩效工资分配不合理,降低了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特岗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评估各指标所占比例失衡。特岗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包括教学成绩、教研成果、任职、表彰四部分,但重点是对特岗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考核,而对特岗教师其他方面缺乏关注。②评估过程及结果反馈程度低。在特岗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中没有涉及评估过程中的反馈程序和对评估结果的反馈程序,缺乏反馈使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容易失去明确的方向和目标。③特岗教师参与评估程度较低。特岗教师绩效评估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特岗教师的有效参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3]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特岗教师参与评估程度稳定在5%~8%之间,特岗教师参与评估程度偏低容易降低特岗教师职业认同。
  2.特岗教师教学压力较大
  特岗教师教学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任课门数较多。在调研的148名特岗教师中:任1门课的47人,占总人数的31.8%;任2门课的51人,占总人数的34.5%;任3门课的25人,占总人数的16.9%;任4门课的14人,占总人数的9.5%;任5门课的5人,占总人数的3.4%;任6门课的5人,占总人数的3.4%。特岗教师身兼数门学科教学任务,不利于教学任务的优质完成,不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对特岗教师身心造成巨大压力,使他们职业认同偏低。
  3.特岗教师福利待遇缺失
  社会福利体现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特岗教师的各种福利主要靠地方财政收入及学校收入状况维持,调研数据显示,特岗教师福利待遇整体完成水平偏低,难以保障特岗教师安心从教,极易导致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见表1)   (三)特岗教师自我认识不足
  高等教育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服务的。随着大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教育大众化阶段,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阶段已成为历史。而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自我意识落后于时代发展,认为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理应毕业后在城市为自己找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4] 这一滞后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这一传统就业观在名校毕业的特岗教师身上更为明显。在调研的148名特岗教师中,1人毕业于985工程院校,占总数的0.68%;13人毕业于211工程院校,占总数的8.78%;103人毕业于普通本科大学,占总数的69.6%;10人毕业于专科院校,占总数的6.76%。通过现场访谈发现,越是名校毕业,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越低;毕业于专科院校的特岗教师表现出相对较高的职业认同。
  四、改善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建议
  (一)为特岗教师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一元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化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二元社会。二元社会对于特岗教师会产生相当大的文化冲击,最终可能使得他们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成为社会边际人。所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一元社会,既是提高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所必须的,也是稳定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现我国现代化所必须的。
  2.严格政府自身行为
  地方相关部门领导应摒弃看待“特岗教师计划”的功利态度,充分认识教师对于教育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特岗教师留任工作,使特岗教师在当地教育的发展中发挥最大作用,实现国家特岗教师计划的预期目的。
  (二)为特岗教师提供良好的学校环境
  1.完善特岗教师绩效评估体系
  ①科学分配各指标所占比例。为科学合理地对特岗教师进行绩效评估,笔者认为在评估体系中要科学分配各指标所占比例,降低教学成绩所占比重,同时加强特岗教师科研成果、师德、关心学生成长方面的评估。②提高特岗教师绩效评估的反馈力度。对特岗教师反馈评估结果是指把评估所得结果回馈给特岗教师及有关学校的领导部门,以充分发挥绩效评估本身所具有的引导,激励被评对象不断改进、完善自身工作的功能,同时向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作用。③提高特岗教师参与评估的程度。适当提高特岗教师参与评估的比例权重,有效提高特岗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现绩效评估所预期的结果。
  2.缓解教师教学压力,同时改善特岗教师福利待遇
  学校领导应积极地、多渠道地引进教师,为本校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使得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压力适当,以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教学水平。针对特岗教师福利待遇缺失的问题,学校领导要切实保障“五险一金”的贯彻落实,解决特岗教师的后顾之忧,保障特岗教师安心从教。
  (三)特岗教师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安心从教、乐于从教
  特岗教师应充分认识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革这一事实,摒弃传统的就业观,树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就业观。同时特岗教师自身也应安心从教、乐于从教。教师行业是关乎学生个人命运、关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职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己作为特岗教师的优势与局限,在充分衡量后做出抉择,这既是对自己职业选择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注: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与完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CX1206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参考文献:
  [1]陈华.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状况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5).
  [2]唐荣德.教师素质:自在的教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孙渊.我国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2).
  [4]刘冲,杜文军.农村代课教师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1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592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