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云南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探索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和网络德育的看法,并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德育应转变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网络性以及应将道德培养和价值探求并重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信息化时代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全球化最突出的表现。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其中大学生是主要的上网群体,承担着网络文化的接受、创造与传播。方便快捷的网络高速公路带给他们越来越便捷的体验方式,进一步拓展了的视野,特别是随着web 2.0 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已经开始了从海量信息向关系建构的转变。这一变化更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就云南大学而言,作为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综合性大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形成了集在线办公与教学,有线与无线网络相结合的立体式网络环境,在校大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社交和认识世界。与此相对,我们高校的德育教育却相对滞后,网络德育千篇一律,更没有很好的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从而造成德育教育缺失与真空,失去了良好的网络德育基地。
  信息化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中对大学生道德和品德形成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同时也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因此网络德育也是如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怎样恰当合适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降低信息化时代对其成长的消极影响,利用网络关系建构形成新时代的网络德育,是当代德育工作者和学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对云南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描述和分析他們的网络使用情况、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认知以及网络德育的开展情况,探究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云南大学的大学生,从三个校区随机抽取41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从大一到大四各年级,高年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刚好经历了信息化时代,并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成长。而低年级学生,一进入高校,刚好赶上或正在接受着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二)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是在前期文献回顾的基础之上,结合对28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之后,由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涵盖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认知以及网络德育的开展情况三个维度,共计66道题目。问卷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以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其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为0.9182,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研究方法
  本调查以大学生居住的宿舍作为抽样单位,用等比例抽样方法抽取416个宿舍,然后以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宿舍里获得每一个具体样本,共发放问卷416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96.15%。最后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的录入,使用STATA 12.0 进行数据分析。从样本的基本情况看,与云南大学在校生的比例基本趋同,从而更好的应证了本调查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表1 分布情况表
  三、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分析
  从开始上网的时间点来看,超过90%的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便开始上网,时间点主要集中在初中(39.25%)和高中(29.25%),近89%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在4小时以内,上网的主要途径在在寝室的电脑和手机,主要目的是查阅资料、收看收听影视音乐、聊天交友和维护自己的个人空间,其中使用QQ、微信与微博是他们的主要形式,其中有近75%的学生有使用手机登陆上述软件。在使用频率方面,平均每天少于一次的仅占29.25%。所以,针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利用SNS等在线社区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大学生上网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来看,有近73%的人认为用网有道或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而偶尔懊悔和比较懊悔的共占24%,认为难以自制的只占到2.75%。
  (二)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1.对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总体认识
  调查发现,有91.75%的大学生表示在网上与他人聊天也要讲文明道德的看法,有超过80%大学生认为网络上存在着不良信息,有79.75%有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网络道德宣传和教育,有超过75%的大学生看到过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有73%的大学生表示应该设定规则来约束网上言行的看法,有71%的大学生对网络骂人等现象非常反感,有52.25%的大学生赞同网络实名制,有50%的大学生对现行的互联网管理制度方面表示不满。与相对应,有3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不文明行为应给予惩罚。有32.25%的大学生认为浏览黄色网站是道德素质低,有27%的大学生认为人肉搜索侵犯了个人隐私,有11.5%的大学生对对黑客的行为持否定态度。纵观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的认识,3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有近34%大学生认为上网会导致思想道德观念的波动,其中只有3.5%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会带来波动。有30.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交流和网络道德现状是混乱糟糕的。
  2.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评估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100%都有过利用微博、博客、微信等传播或转发过未经证实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方面,只是程度各有差异罢了,其中22.75%的大学生经常会不自觉的转化。有88.25%的大学生在网络上下载文章来完成作业(论文),有54.25%的大学生在网上浏览过反动宣传信息。虽然只有8.5%的大学生参加过人肉搜索,但仍然有39.5%的大学生表示以后可能会参与。有25.25%的大学生在网上浏览过色情图片和网站。此外,71%的大学生表示对网络的利用与最初的动机一致或基本一致,有26.5%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一致,有2.25%的大学生表示与当初完全不一致。   3.围观也是一种力量,大学生对于网络的无作为
  调查发现,73%的大学生对社会现象不满言论不作表态,有69.75%的大学生并不理会一些含有报复性语言的文章,52.2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交是模棱两的,有35.25%的大学生对网络欺骗信息置之不理,有30.75%的大学生对于网络暴力的攻击不予理会,有29.25%的大学生说不清人肉搜索是否突破了传统道德底线。有26.5%的大学生说不清自己是否会有意无意地查探他人的隐私。
  (三)大学生对于网络德育教育的看法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开展的网络活动中,排在前两位的是网络德育活动和网络规范教育。而有21.75%的大学生从未浏览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经常浏览的仅为8%。相类似的,有28%的大学生从未听说和访问过红色网站,经常访问的只占3.25%。有23%的大学生从未听说过《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仅有3.25%的大学生表示对此很熟悉。在抵制网络不良行为的首要措施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位列采用技术措施优化网络环境和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之前,而在最有效方面,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却又位列最后。
  四、建议与措施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发现,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不是太少了,而是教育的形式太过单一,主要以传统的宣教为主,或是以某种带有负面的例子来佐证网络的危害性。缺乏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评估,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反而带来了对网络德育的反感。其次,现今的网络教育并没有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内容、方式均落后于网络发展,第三,片面注重网络道德的好坏之分,而忽视了网络道德背后,大学生之所以要遵守网络道德的理由。综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
  (一)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对于网络德育而言,总会介绍些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等等,从调查数据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的总体认知是偏低的,但从他们的主体来看,他们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却是比较宽容的,也进一步提醒我们,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使用传统的恐吓式宣传,而应转变传统观念,提供一种多元思考的道德教育方式,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否则,传统非黑即白式二元教育模式非但不能起到宣教的作用,反而更能激起大学生的不认同与反抗。
  (二)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网络性,增进与大学生的粘合度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总有20%—30%的大学生对网络德育相关内容几乎一无所知,而非常了解的数据也在5%以下,这三组数据绝非一种巧合,恰好反映了我们传统的网络德育存在着很大的盲点。那便是网络德育缺少网络性,其发展远远滞后于网络技术和网络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知名度不高,网页呆板无吸引力,更新缓慢且以宣教为主导,缺乏互动性,总是挂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之名等等。基于此,网络德育首先要广泛应用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如充份利用微博、微信和其它社区网站,其次,要转变宣教的观念,以丰富有利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提高在大学生中的粘性和关注度。第三,要提高网络德育的跨时空性,既可以保证第一时间解决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困境,也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在缺场的情况下仍能带来良好的教育与服务。
  (三)培养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诠释网络道德价值所求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年轻人的道德习惯,二是使年轻人明白道德的价值。网络德育亦是如此,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总体认识与具体网络行为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总是在有意无意间从事着他们认为不道德的行为。这表明,在我们的网络德育中,我们常常去简单的评价一个行为的好坏,却无法解释其价值所求,当一个人发现网络不道德行为会带来好处,道德行为反而会牺牲很多好处利益时,就很容易放弃道德。所以,在网络德育方面,我们一方面要注重网络道德习惯的培养,也要通过一些伦理道德理论的解释,让大学生明白其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鸿燕.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证研究 [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陈特.伦理学释论[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11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青年项目(Q12005)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596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