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静萍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实
  际问题;引入;数学知
  识;物化;生活问题;解
  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3—0077—01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生活化,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l: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l: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比如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人体中有趣的比”,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生活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物化”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走出课堂,回归自然”“请进课堂,现身说法”等动态课型,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物化”。
  1.“走出课堂,回归自然”。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把数学知识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如,教学“利息”一节内容时,把课堂搬到银行。带领学生参观调查,积累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识,了解利息、利率、本金、本息、活期、整存整取等银行所用的专用名词,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求利息。学生掌握了方法后,让他们帮银行叔叔算一算利息,看看结果是否正确。这样的课堂模式使了解、领会、掌握、应用“一条龙”,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2.“请进课堂,现身说法”。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以及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情况。
  三、深入学生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师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我就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新课结束后,我就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使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课后作业: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去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同时还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还使他们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编辑:谢颖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943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