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艺术院校对贫困生的工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蜀南

  [摘 要]文章结合学生的工作实践,就艺术类院校贫困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讨,对艺术院校中贫困生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说明在处理贫困生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做好艺术院校贫困生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院校 贫困生 心理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46-02
  艺术类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艺术院校学生中贫困生占一定比例。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与其他普通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相比表现为更加敏感与偏激,因此做好对贫困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院校中贫困生工作现状分析
  在发展初期的艺术院校来看,对于贫困生概念尚未形成,究其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考取需要长期家庭教育的培养,其间需要金钱、精力、时间的大量耗费,这对于经济条件欠缺的贫困生就形成了无形的经济壁垒,成为其进入艺术院校的重要阻隔。第二,贫困的概念是相对的,在之前家庭经济情况普遍偏低的大背景下,基本谈不上贫困生群体在艺术院校中的存在。
  (一)艺术院校中贫困生出现的原因
  高等艺术院校从原有的培养艺术中坚人才,正在向培养与时俱进的艺术人才进行转变,以更好地同社会经济需要相适应。且艺术院校在此方面所作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学费分担制的事实,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不断增设新兴专业,招生要求在综合素质考察上的权重增加等。这些工作的实施使得家庭经济的好坏已不再成为贫困生入学的坚实壁垒,为贫困生进入艺术院校最终扫除了障碍,艺术院校中的贫困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二)艺术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实情况
  当前,学校乃至国家对于贫困生群体的生活、学习问题十分重视,很多艺术院校也向社会做出承诺,不会因经济问题而让贫困生辍学,并通过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为贫困生顺利接受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力保证。着眼于宏观方面,“奖、贷、助”资助体系在许多院校已经得以落实,奖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学杂费减免等众多元素均包含其中,这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了贫困生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但其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不足与缺陷也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过窄的补助筹资渠道,只有筹集到有限的资金,难以确保对贫困生的整体覆盖,且在资助金额上也不多;其二,“奖优为主”是奖学金的基本原则,受众人数本来就有限,加之贫困生普遍来自于农村,偏低的艺术素质,使得只有很少的贫困生能获得奖学金;其三,勤工俭学岗位欠缺,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加之组织、调控、管理方面的不足,并未达到应有的扶贫效果;其四,贷学金制度在完善程度上仍需努力,金额小、还贷期限短、受益面小等问题,使得其在解决艺术院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上捉襟见肘;其五,学生在还贷的按时性上缺乏应有的意识,且在保障制度上并不完善;其六,艺术院校在学费的减免上偏低的比例,及有限的资金来源,使得在大问题的解决上十分乏力。
  二、对艺术院校贫困生的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艺术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有着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在消费层次上,普通学生与贫困生有着明显的差距,这很容易给贫困生带来心理压力,具体来讲为抑郁、自卑等影响心理健康的不良心理。同时,相对于其他专业,艺术院校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性,通过参加培训班通过艺考是很多贫困生的入学途径,但当步入学校后,专业上素质、知识的差距便逐渐显现出来。且较大的学费负担也使得贫困生在专心学习与兼职赚钱之间难以平衡。独特个性在艺术院校中是被推崇和倡导的,这造成了贫困生极度敏感的自我认知,加之贫困所带来的人机交往障碍,给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归结来讲,对艺术院校贫困生的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贫困生易产生抑郁、自卑的消极心理
  “专业为主“是艺术院校考试的显著特点,在文化课要求上不高,相比于常规院校,在录取分数线偏低,这使得许多偏远落后地区的贫困生迈入了大学校园。就贫困生群体来看,虽然他们中很多并非艺术特长生,但为了艺考,在考前大多会参加专业集训,进而“跌跌撞撞”地迈入艺术院校的大门。但艺术修养和基本功方面的不足,使得贫困生在入学后,成绩、专业技能上普遍落后与城里学生,且差距明显。相对的,城里学生自小接受艺术培养,技能与技术上的基本功已经十分扎实,这一优势是贫困生所不具备的。这一现实对比下,一些贫困生就发现自己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仍然同城里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在艺术院校中,特别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艺术院校中,从某种程度上专业成绩对大多数同学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在贫困生的心理变化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们较强的自卑心理也更容易形成。
  (二)贫困生资助上存在不足
  原本上,选择资助对象的问题并非十分突出,但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将其用在最需要资助的学生群体身上就显得十分必要。艺术院校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水平差异、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对于学生实际家庭经济情况的考察存在很大的难度。虽然当前,各个艺术院校已经参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落实了相应认定办法的制定,但在资助对象的选择上仍然缺乏一种相对完善的机制。在现实选择中,对于贫困的量化通常不存在下限,这种考察方式更像是对学生为获得资助而放弃道德准则的顾虑,学生彼此间相互猜忌、指责,恶性循环之下,资助贫困的本质意义基本丧失。随着国家对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日益重视,医院院校在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上也更为多样,从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进行转变,这无疑是进步的。但随着自主金额的日益增加,“等、靠、要”现象在一些贫困生当中越发突出起来,在政府的承诺“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面前,艺术院校的贫困生自主工作十分尴尬,资助的盲目性带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且负面效应甚至超过了不资助产生的影响。
  三、做好艺术院校贫困生工作的对策   (一)专业老师在学习与生活上给予指导与关心
  在上课的形式上,艺术院校相比于普通院校有着较大的特殊性,专业课老师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专业课老师在举止、言谈上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且在贫困生眼里往往将专业课老师视作校园内的亲人。因此,专业老师除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外,还要多多关心贫困生。这其中,不但包括在专业知识的细心辅导,还需要对贫困生强烈的上进心、求知欲进行保护,并正确引导他们的学习和思想,让贫困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进。此外,在生活中,一定的照顾与关心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加以落实。
  (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彻底改革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艺术院校对贫困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就其当前的情况来看,缺陷十分明显,且一个显著因素就是在自主对象的选择上。为确保对贫困生的有效资助与全面覆盖,就需要彻底改革资助工作,来寻求不再依赖于选择资助对象的新的资助形式。
  (三)做好贫困生的心理防护
  在贫困生焦虑、自卑的心态表现出来时,一味地说教并非良策,而是要通过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将攀比、浪费的风气加以纠正。艺术院校中,大多数学生有着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吃穿不愁,故开展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从而使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在他们当中得到发扬,通过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来向学生们传递各种优良传统思想,这样的环境下,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如自信心的强化、自尊心的保护是十分有利的。
  (四) 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尽早的干预与控制;其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学习,来让贫困生对自身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来进行心理保健;最后,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免费为学生解答各类困惑,从而使贫困生得到正确的心理引导,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五)引导贫困生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
  从入学之初,就应当能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相关数据调查与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来对艺术院校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贫困生方面,因其特殊性而在个性化辅导上更为迫切,可考虑依据个性差异,来使贫困生对自身在职业上的能力、倾向及兴趣有所了解,并给出相应建议,来便于贫困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择业方向作出合理调整。艺术院校贫困生就业与否,不但与学生的前途命运有着密切联系,且对于院校的美誉度、公信力也有着重要影响。这就要求艺术院校应对贫困生就业的重要性给予充分的认识与足够的重视,群策群力,来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新方法、新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献中.试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脱贫“[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1).
  [2] 杨洁.浅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3] 魏晓亮.关于加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3).
  [责任编辑:碧 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015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