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连接“法”“理”的桥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美琴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在内容标准中又提出“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其实这就是要我们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进位加法,这是一节计算课,计算教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但是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老师在教学时算理是算理,算法是算法,算理与算法脱节,到最后绝大部分学生只会做题,但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算;有的老师索性去掉算理这一教学关节,直接教学算法;还有的老师又走了另一个极端,花很多时间教学算理,算法则一带而过。
  案例描述:
  【片段】
  师:今天美羊羊还给我们带来了几位小朋友(出示图片),他们正在数画片呢。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从图中我知道了:小亮有24张画片,小明有9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
  师:你真厉害,从图中获得了这么多信息,美羊羊听了心里痒痒的,她想给我们提一个问题。
  出示美羊羊的问题: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咱们可以借助身边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摆好的小朋友看着小棒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生:先摆24根,再摆6根,先用4根加上6根等于10根,10根可以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再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就是3捆,3捆就是30根。
  师:你说得真清楚,谁再来说一说,24根加6根怎样算?
  生:先摆24根,再摆6根,先用4根加上6根等于10根,10根可以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再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是3捆,3捆就是30根。
  师:说得真好,因为他先用4根小棒加6根小棒,所以老师把先算的圈起来,圈起来就表示先算。(边说边指图)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闭起眼睛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利用小棒计算24+6的。想好了吗?想好就睁开你们的眼睛。
  【说明】24+6不少孩子都会算了,但是本节课我是让孩子先摆小棒,是想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让孩子理解算理。学生不仅要会摆,而且要会看着自己摆的小棒,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操作过程。因为我觉得表达的过程能够看出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算理。除了孩子摆小棒,说过程,我也在黑板上进行了操作,用“圈”代替了“捆”,不仅是为想想做做第1题作铺垫,也是为孩子后面生成算法做铺垫。
  【说明】
  估算也是重要的计算,所以这里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24+9比24+6的计算更为复杂,算法也更多样,所以这里让学生操作小棒理解算理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前面24+6教学的基础,所以在教学24+9时,在学生说出算理后,我就很快带领孩子抽象出了算法。
  案例反思:
  一、在操作中轻松感悟算理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手操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学中,我没有先让孩子说“24+6”的计算过程,这道题目部分孩子都会算了,但是对算理却不太理解,可能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所以我先让孩子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教师一般也都会用一些学具让学生进行操作,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好,操作就会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怎样才能用好小棒,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并在操作中感悟算理呢?我想首先孩子得会摆小棒,先摆什么,再摆什么,要知道单根和单根的对齐摆,整捆和整捆的对齐摆,摆好后应该怎样用小棒计算,这是关键。单根的相加满十要捆成一捆,然后加到整捆的里面,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建构“满十向十位进一”这一算理。
  二、在操作中自然生成算法
  数学家哈登伯格说过“数学方法是数学的本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操作、充分说,除了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外,还想通过操作让学生自主地生成算法。我请学生在黑板上捆小棒,将10根小棒捆成1捆,与2捆放在一起,学生在“捆”与“放”的过程中感悟着“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进位原理,有效地突破了算法上的难点。在学生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加上我前面的铺垫:“因为他先用4根小棒加6根小棒,所以老师把先算的圈起来,圈起来就表示先算。”再结合一句“到算式上怎样计算24+6呢”?这样学生既不会理解错误,也会自然地想到刚刚摆小棒的过程,联系操作,很容易就说出了计算的过程,生成了算法,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从图到式,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感知的过程。
  三、在操作中有效连接算理、算法
  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算理是计算过程中的理论依据,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是算理的具体化,解决“怎样算”的问题。正确的计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计算。不理解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犹如建筑在高空中的阁楼,很不稳定。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好,算理和算法很容易脱节,比重失衡。如何实现算理和算法的自然连接、和谐统一呢?我觉得在本节课中“操作”是一个很好的桥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成贤街小学分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189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