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教学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感受也越来越科学化和多元化。声音和文字图像作为课堂上的两大媒介,声音效果远胜于文字图像,特别是美妙的音乐魅力让师生受用无穷。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雨果也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凡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要使学生用心灵、用真情去拥抱作品,就需要教师创设与之适应的情境,营造与其作品相适应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作品中去,忘却自我,与作者和教者"声气相投,心心相印"。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尝试,恰当的运用它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用音乐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新课开始时,先播一段有关的乐曲或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能创设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入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之中。一曲雄壮激越的《怒放的生命》,会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从而以不屈的情怀去感受《我与地坛》;一曲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的《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似水》,能帮助学生去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所表达的一种复杂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一曲令人怦然心动的《游子吟》,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再用这种"爱"去体味《陈情表》中充满人间真爱的世界。
  二、用音乐配乐朗读
  配乐朗诵是现今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领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的海洋中神游。
  例如教《我与地坛》,在教师范读第一部分"我与地坛"时,我们,便可以选取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配音,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表达了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压抑悲怆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向命运挑战的倔强性格。这琴弦声,是和着血和泪,从作者的心中流淌出来的。它是盲人阿炳灵魂深处的哀痛与呼唤,是他对命运的抗争与反抗,是一位饱受生活的磨难,阅尽世态悲凉的音乐家对生活的无限感慨的真情流露。而我们的作者史铁生,又何尝不是"历尽沧桑"、"彻悟生死"呢?文章再现曲作者的身世经历何等相似,情感又何其相通!
  课文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字里行间蕴含着一个伟大母亲对自己孩子浓浓的关爱与呵护,在教学本段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地感受母爱,领悟亲情。布置学生朗读时,可播放《母爱》这首乐曲,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将会深深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当读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我想他们肯定会泪流满面,甚至啜泣不已。他们在诵读课文的同时,将会找到那份多年来想倾吐而无法说明白的情感。
  就这样,通过配乐朗诵,通过文字与乐曲的双重刺激,学生怎么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又怎能领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这样的配乐朗读可广泛运用在唐诗宋词的教学以及《再别康桥》《雨巷》等这样的诗歌中。
  三、用音乐帮助记忆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积累""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光大纲推荐的篇目就够多了,更何况要求学生背诵的还有许多现代诗文。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在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以唱代教,以唱入感,以唱逞背。如在教学《虞美人》时,在简单地介绍完作者、作品及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就可以直接播放录音教唱同题歌曲,让学生在舒缓、哀怨的歌曲中感受南唐后主李煜奔腾汹涌、滔滔滚滚的无穷哀愁,感受其深切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恨。通过音乐这个中介,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词的意境。结果,歌唱熟了,词能背了,意境领会了,可谓一举多得。。曲调哀婉,情意缠绵,令人想忘也忘不了。学生不会乐谱,歌词却记得非常牢,其原因是把对音乐的爱好兴趣借用到对语文的学习上来。很多诗都可采用这种教学形式,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四、用音乐提高学习兴趣
  当今的学生都比较喜欢流行音乐。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而文学特别是高雅文学,因为时间、空间的距离,很多人特别是中学生觉得与之有年代的隔阂和文学素养的差距。直接跟他们说我们来学一首什么的人的什么诗,他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唉声叹气至少是提不起兴趣来。但如果我说我们来听两首歌:《明月几时有》、《在水一方》。听完之后再告诉他们这前一首歌词就是古典诗词改编的,学生听后兴趣盎然。
  还可以利用活动课和视频来介绍这些较为特别的流行诗词歌曲。如"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这首是电影《城南旧事》中的插曲,是李叔同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连续剧《三国演义》篇头曲是杨慎这个明朝词人所写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83年版的《射雕》中的插曲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中的《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吹》、《偶然》、《雪花的快乐》等都是徐志摩的诗。还有很多歌曲我都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在课外书籍或网络上寻找相应的文学内容和鉴赏评论,扩大学生间和与老师交流互补的空间,这样,日积月累,语文中的诗词曲教学再也不是满堂灌、沉睡一片了。
  五、用音乐提高审美素养
  在我们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有很多和音乐或音乐家相关联的文章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乔治桑的《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这两篇文章的共性是用文字来描述音乐,用文字来刻画音乐的动人之处,写自己听到音乐之后的感受。我想,我们在听音乐时也会在口头上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之情,那么能不能把这种口头的表达转化为书面进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呢?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的一段是全文的难点,如果不配以音乐,以声感声,唤起学生的想象,很难引学生入情。
  根据文中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逐渐低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各选几段音乐配合讲课:以《二泉映月》的凄凉婉约;如泣如诉的旋律配以缓慢深沉的讲解,学生被这音乐和琵琶女痛苦的追忆深深感染了,沉浸在感伤的氛围中。当讲到歌女痛若的追忆时,有"大珠小珠落玉盘"、"幽咽泉流"、"银瓶乍破"等表现不同处境不同心情的声音,则选琵瑟曲《十面埋伏》、小提琴曲《梁祝》、钢琴曲《命运》等,用其中相应的段子配合讲解及板书播放,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琵琶女悲凉的心境及命运的多舛。当音乐到"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时,学生仍沉浸在悲凄的境界中。几秒钟后,教室里发出一片感叹声--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在教完《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之后,我给学生搞了一堂音乐欣赏课,一块来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通过对中国古典名曲的欣赏,让学生领悟音乐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借此来陶冶性情,在音乐中感悟人生真谛,同时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泉映月》的演奏者阿炳从小双目失明,父母双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以接头卖艺为声,而独以二胡最为娴熟,一生饱经风霜,在流浪到无锡惠州时,他抚摸听松石上的松吹残月的印痕,借景抒情,感叹身世,渗进乐曲,就有了这首催人泪下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描写了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深远意境。作者把生活的辛酸用音乐去诠释,用音乐去描绘他儿时所见到的这个世界上的美丽图景。"松风呼啸,泉月翻腾,二泉中的映月啊,是那样的伤痕班驳,惨淡无尘。"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坎坷不平的一生在,在空寂的街道上,他手拿胡琴,边走边谈周,步履蹒跚,衣衫单薄,像是在向我们讲述那不堪回首的往事,并听他口里唱着哀怨的歌:"明月照清泉,泉水映月光,黑茫茫看不见,抚琴诉悲愁,人生多艰难,哪里是我的归宿,屋檐下难避风雨,破窑里怎挡霜寒。我到处奔波流浪,沿街乞求、呼唤,请听我奏一曲,二泉映月......",如怨如诉,催人泪下。
  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对学生作以点拨,对《二泉映月》作相关的介绍,让学生能更快的融入到音乐的氛围中去,更好的把握乐曲对人的情感的冲撞。
  音乐停止后,学生依然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不少女生默默的抽泣,男生们也低头不语,我想是音乐起到作用了。等学生们平静下来后,我让他们谈谈自己听了这首乐曲之后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适当的总结,让学生有个更整体的把握。
  课后,我让学生写一篇听后感,或者针对自己喜欢的某首乐曲写一篇听后感,放到下节课上师生共赏。
  前后我用了两节课在语文课上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拓展,通过这两节课,一方面让这些听惯了流行音乐的学生通过纯音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他们一颗躁动的心得以平静,挖掘人类心底最真实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借次提高学生的素养,锻炼学生的写作,让他们真正学会"我手些我口",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六、用音乐带动写作
  音乐的强烈感染力也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如上文在学生沉醉在《二泉映月》动人的氛围中适时进行听后感的写作,或写作一篇《我最喜爱的音乐》,让学生会感觉我有话说,我有情感要表达。
  讲完《琵琶行》后,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播放前,介绍了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汉之战的背景,板书全曲大致表现的内容,让学生跟随音乐,驰骋想象,学习白居易描写音乐的方法,写成一段文字,结果学生因有章可循,描写的战争场面十分精彩。播放《满江红》曲,让学生先构思立意,大多数学生紧紧抓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畅谈看法,对其学习本身也是一大促进。
  大家都说"作文难,构思更难"。如果我们能通过播放乐曲再写作文,兴许会化难为易。因为学生在欣赏乐曲时,容易展开想象,把乐句转化为语句。一曲过后,学生们定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提笔疾书,效果一定不错。优秀歌曲都是高尚情感的产物,融注了优美感人、积极向上、崇高壮阔、催人奋发的真切情感,流淌着深邃的思想潜流,动人心弦,是不可多得的情操品德教育的良好教材。比如,《爱的奉献》传达出了:只要有爱存在,温暖将被传送到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只因有了爱,生活才丰富多彩。《说句心里话》表达了牺牲小我,戍关保国的无私奉献的皓月般高洁情怀。《真心英雄》则表达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高尚哲理。
  除了以上几点外,音乐还可以用作结课,可以用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这里不一一赘述。实践证明:如果教师适时的把音乐恰当的引入语文教学之中,创造语文、音乐融合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置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沉侵在创美、赏美、审美的享受中。语文教学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音乐教育园地的一株奇花异草,要想使它开得持久、新艳、五颜六色;那么,音乐教师就一定离不开一专多能的训练,同理,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师也一定离不开多才多艺的培训。只有教师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善于学习,才会信手拈来,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才会锦上添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326024.htm